張成友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404500)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認為,趣味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興趣,學得主動,提高效率。但趣味教學所探討的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談點拙見,以期引起同仁的興趣,共同探討這個問題,來推動中學英語教學。
古有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 "愛屋及烏"吧!因此,本人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情感投資"。早上到校,看到學生衣服穿得并不厚實,問一句冷不冷;吃完中飯,走進教室,先問一句"你吃飽了么",再讓他認真訂正錯題; 傍晚回家,先說一句路上小心,再關照一聲晚上好好學習……要讓學生把你當成朋友、親人,愿意親近你,遇事告訴你,信任你。遇到學習懶散和紀律松散的學生,批評是必然的,一定要讓他知道他的不對,但是之后的開導和輔導工作更為重要,要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從而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 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作知 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
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保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對此科目失去興趣,從而逐漸放棄英語,導致"兩極分化"。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使用久了也會失去魅力。為了激發、保持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根據初中生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的特點和思維發展的規律,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盡量為學生提供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得愉快,記得輕松。
課堂時間總是有限的,而且把英語教學僅僅限制在教室內,不僅忽視了初中學生特有的活潑好動的天性,而且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的持久性。課外活動是能夠調動一切外圍積極因素的教學手段,能夠使學生學到很多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鍛煉了學生在教室內無法鍛煉到的能力。初中學生非常喜歡上體育課,就是因為他們在該成長階段喜動不喜靜,渴望走出教室,鐘情于課外活動,在課外活動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異于課內的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于所學的知識也吸收得特別快,英語教學當然不能錯過這個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將英語課堂搬到室外,開展一些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的活動,以彌補英語學習運用環境的不足。如可以定期舉辦英語俱樂部,將課本上的知識融入俱樂部中的人際交往中;舉行英語歌曲演唱會,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一些與初中英語課程有關的英語歌曲,學生通過反復的訓練,掌握該歌曲中的知識點,然后舉行小型的演唱會,激發學生學習演唱的興趣。
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外語教學必須與社會文化緊密聯系起來。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渴望了解大洋彼岸的世界是學生好奇心理的一個突出表現。他們總是對異國文化與習俗充滿了興趣與好奇,一講到異域文化,他們的眼神中就充滿了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把西方國家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世界意識與跨文化意識,使他們具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能力,又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望。
總之,曾有人說一堂課就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應該彰顯它的品質,任何一個瑕疵都會影響它的美麗。這話并不過分,在英語趣味教學的課程改革實驗中,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影響著它的整體藝術性,但是不可否認,英語趣味教學是一個值得走下去的探索之路,教學一線的教師要堅定信心,不斷追求,不斷付出,努力嘗試和探索適合自己的趣味教學之路,讓英語教學突破傳統模式的束縛,走出屬于自己特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