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杰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海峽兩岸間“同根、同祖、同源”血脈相連,臺灣在全民健保制度方面,采取廣覆蓋、高水平的電子化管理保障模式,實現了全民皆保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對于大陸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進有許多可交流、可借鑒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臺灣全民健保制度經歷從舊保險制度走向“一代健保”制度,直至邁進“二代健保”制度的歷史演進,全民健保制度變得日趨成熟和完善。剛開始,臺灣并沒有建立統一的健保制度,存在立法層次低、保障水平低、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等問題。1950年3月臺灣頒布 “臺灣地區勞工保險辦法”,分為勞工、公務人員、農民等3大類13種之多,這類保險極具福利性,實行政府和個人共同負擔,其中個人負擔30%,政府負擔70%。但是由于各自保險的主管機構分別隸屬于勞工保險局、“銓敘部”、“內政部 ”及地方政府,彼此之間沒有統一的主管機關,不存在管理和約束力,存在覆蓋范圍窄、管理混亂、財務收支失衡等亂象,舊健康保險制度呈現管理混亂和低效率的局面。
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運作醫療發展基金,醫療機構不斷整合、資源的分布更趨合理,這使得臺灣醫療體系更加成熟和完善。1995年3月,臺灣正式建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一代健保),實施“醫療網計劃”,大力發展大型綜合性大醫院,由“中央健康保險局”單獨運營,將各類社會保險中的勞保、軍保、公保等醫療給付部分分離出來整合到統一的醫保體系之中,截止到 2012年12月31日,臺灣全民健保特約院所高達20101家,特約率占全島所有醫療院所的 93.81%。全民健保制度吸納了2328 萬人加入,僅有不到1%的人因為經濟困難等原因未加入全民健保,納保率幾乎為百分之百,基本實現“人人皆保”。
“一代健康保險”實施初期,政府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問題一直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導致政府財政在收入與支出方面很難達到有效的平衡,全民健保負債率過大,收不抵支,財政危機屢屢發生。據統計,截止2012年臺灣全民健保年負債超過2000億新臺幣。
為改變全民健保長期以來入不敷出的局面,2000年7月,臺灣開始著手“二代健保”規劃,2011年1月,臺灣“立法院”通過“二代健保”改革方案,2013正式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法”(二代健保)。此次改革保費采取雙軌制,強化政府每年負擔健保之總經費不得少于每年度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后金額之36℅。
2013年5月,臺灣成立全民健康保險會,設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繼續保留原來 6 類 14 項的保險對象分類,將全民健保定位為“社會保險”,而非“社會福利。
大陸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由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輔的醫療保障模式。
1952年,大陸城鎮公費醫療制度正式確立,當時的保障對象主要針對國家工作人員和革命傷殘軍人,其經費是由國家財政預算撥款,按照編制人數比例分配,實行專款專用,單位統一使用的原則。1998年建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2年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7年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008年,大學生被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09年,對城市和農村因無法負擔醫療費用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群,實施經濟支持和醫療幫助的制度。
至此,大陸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由單位保障走向社會保障,實現責任分擔、政府補貼、用人單位繳費、雇主繳費、個人繳費等共同負擔的醫療保障模式,醫療保障實現全民覆蓋。
臺灣全民健保的歷史與大陸有很多相似之處,仍有許多值得大陸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借鑒的地方。
1.加強法制建設,完善醫療保險法律體系。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需要完善的醫療保險法律體系作為支持,1994年臺灣就公布“全民健康保險法”,明確規定了在全民健保實施過程中,保險人、被保險人的權利與義務、保費的分擔比例等等,對全民健保的平穩運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目前,大陸僅靠2018年12月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略顯粗糙,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范醫保制度,存在法律保障缺失,制約著醫保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因此,應盡快立法,制定醫保法規,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和利益關系,使醫保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基本醫療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基礎。
2.強化政府責任,提高財政投入。臺灣從舊健保制度到“一代健保”,再到“二代健保”,政府的作用始終貫穿如一。它山之石可以借鑒,相比較臺灣地區政府對于全民健保的支出,我們可以利用財政轉移支付等行政、法律手段,為醫保提供財政性和和非財政性支持,促進醫保健康有序發展。
3.鼓勵民營資本、社會力量進入醫療服務市場。雖然臺灣全民健保制度是由臺灣地區政府主導、面向社會籌資的全民保險制度,但是臺灣96%的醫療門診服務都是由私立醫院和機構來提供。在臺灣,有一大批如慈濟醫院一樣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為促進兩岸民眾健康做出巨大貢獻。
4.統一管理機構,全面提升保障水平。臺灣的全民健保機構經過多年來數次的改革,才形成分工合作,運行效率高的“衛生福利部”。
2018年3月,我們將原來分別隸屬社保、衛健等不同部門的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及醫療救助等機構合并成國家醫療保障局。通過建立統一的醫保制度,改進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借助大數據等手段,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設立醫保動態工作聯動機制,發揮醫保保障作用,將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藥納入醫保目錄,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雖然臺灣全民健保制度聲名遠揚,但是我們在吸取臺灣地區成功經驗的同時,必須從大陸的實際情況出發,而非生搬硬套,簡單奉行“拿來主義”,這樣才能在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減輕醫藥費用負擔上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醫療保障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