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宇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藝術,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和社會活動中形成和創造的成果,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質媒介作為中介,以豐富的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和審美情趣的審美形態。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大致可以將藝術分為八大門類: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影視等。
其中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藝術是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工程技術與藝術手段緊密結合的藝術門類,所以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有人說過:上帝一次性給出了木頭、石頭、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勞作,這就是建筑。我認為建筑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其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供人們居住,而這時候的建筑還不具備審美的意義。人類大規模的建筑活動是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后開始的,這個時期,建筑已經遠遠超越了實用的需要,而是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才華,展現出時代的、民族的風貌,成為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的藝術瑰寶,而此時最為成熟的代表就是古埃及藝術的出現。
埃及被“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贊譽為“尼羅河的恩賜”,是人類最先產生宗教崇拜的地區之一,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了整個古埃及歷史。古埃及建筑在藝術象征、空間設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宗教涵義,反映了古埃及獨特的人文傳統和奇異的精神理念。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后做準備,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正是因為古埃及人有著這樣的信仰,所以便建筑了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金字塔。
金字塔就是古王國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的觀念中,陵墓是永久棲身之地,它甚至比宮殿更為重要。他們相信國王死后都會成為神,“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而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尖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古代埃及太陽神“拉”的標志就是太陽光芒。當你站在附近的馬路上,從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古王國盛期,隨著陵墓的不斷擴大,由長方形的石頭建筑演變成了如今的方錐形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吉薩金字塔群中最大的一座胡福金字塔,塔高146.6 米,其四邊各長233 米,正對著東、西、南、北四方,其誤差少于1 度。其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它是由230 萬塊2.5 噸重的巨石壘成的,占地53,900平方米,是一座四方尖錐形的龐然大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而是一塊石頭疊在另一塊石頭上面的,完全靠石頭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每塊石頭都磨得很平,至今已歷時數千年,就算這樣,人們也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所以能歷數千年而不倒。它給后人揭開了其謎底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也展現了古埃及人對神的崇拜已達到了極點,即使人死后也不停止向神禱告,祈求神的保佑,使自己永遠逃脫苦難,在幸福中升華而得到精神的慰藉,也體現了他們追求永恒的穩定和永久的平安的靜態的心理與強烈的殷盼。對于金字塔的建造,科學家們曾有無數種猜想,并且做過大量的研究。雖然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無論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當時古埃及人的所有聰明才智,因為它需要解決的難題肯定是很多的。但是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金字塔修起來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這本身就是一大奇跡,所以可以說,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金字塔具有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它給人以精神上的壓力,站在它的腳下,人們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它的建造工藝非常規劃和單純,簡單而沒有華麗的裝飾,其外觀對稱、棱角分明,給人以堅定不可摧的印象。雖然金字塔的外觀略顯生硬,但卻給人一種格外沉靜、莊嚴的感覺,這就是古埃及建筑嚴謹的秩序感所致。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金字塔就像一座紀念碑,當它周圍的建筑完全被沙掃平以后,它仍然巍然聳立,它象征著法老的威嚴地位,也說明了埃及人頑強的意志力。
古埃及藝術的特征就是“恒定”感,希望通過“恒定”的牽引,使藝術在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媒介。它們是人創造的,但并不完全為現實的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無疑有著造型的紀念碑性和別樣的內在力量。柏拉圖說過“在埃及,一切事物從來沒有任何變動”。埃及藝術的偉大就在于只有它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歲月里——可能占人類歷史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時間里,一直存在于永恒的理念之中;人們忠于堅定的宗教信仰,存在于天地之間堅不可摧的建筑理念之中。得天獨厚的博大雄渾使埃及藝術成為神圣的藝術之源,沒有它,可能也就不會有歐洲藝術和亞洲藝術。
古埃及藝術任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母體文化。古埃及藝術伴隨著古埃及文化的演進,成為體現古埃及人精神追求的一種表現形式,成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受到法老統治集團的禁錮,古埃及藝術的風格特點缺少了美的底蘊、美學之魂,但卻適應其母體文化的生存環境,是以歷經三千年的長久生存而不衰。
而較之于古代埃及人,現今不少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又是怎樣一種心態? 的確,現今社會不管是物質方面或者是精神方面,給人們的誘惑已經遠不是以往那些時代所能夠比擬,然而對待藝術的心態還是取決于我們自身。雖然藝術在當前社會中必然要以經濟利益的形式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區別,但是對待藝術如果我們是懷著一種浮躁的心態,或者只是懷著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如此這般的動機如何能夠支撐我們對待藝術應有的那種虔誠的心態? 這樣的藝術創作又怎么會有強盛的生命力? 雖然埃及人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但這并不能阻止他們對藝術向往的自由,引領著一個藝術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