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暢
(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33)
引言:媒介產品越來越傾向于數字化,文字、電視節目、音樂等媒介走向了融合,傳統媒介的表現形式或渠道都很單一且固定,而新型媒介產品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傳送,能夠通過簡單便捷的途徑獲得多樣化的信息。網絡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讓我們很容易被吸引而無法自拔,作為媒體人應當擔當起這個責任,從自身做起,不忘本心,讓手寫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同時,我們應當通過手寫稿件提高自身的能力。
近年來,人們總是感嘆好不容易想手寫時,拿起筆來很多字都不知道該怎么寫了,即使是長期從事編輯等寫作工作的工作人員也會產生共鳴。一個從事新聞編輯的工作者如果不會手寫漢字,那么會極大地影響他的措辭用句,表達不當會進一步影響到稿件的質量[1]。
漢字是音、形、義三位結合的統一體,這一特點使漢字值得推敲,在詞句中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編輯在寫稿時需要不斷推敲用詞用句,靈活運用語言,從而找到最完美的表達方式。漢字擁有悠久的歷史,具有很強的超時代性,能被使用幾千年,我們至今仍能讀懂古文是因為即使不認識卻能根據漢字的結構猜測出其含義,即使很多漢字已經發生了變化,可是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字,他們的演變都有跡可循。編輯工作從業者更應注意漢字這一特性,如果因過多的使用電腦打字而忘記漢字的寫法,那么提筆時很容易寫錯別字,時間長了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漢字在大眾眼里的結構。不同的漢字有不同的含義,同音不同意的現象會影響到大眾對詞句的理解。
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在關心黨和國家大事的同時也應當深入群眾,關心民生。新聞需要親自去找,編輯在了解百姓生活的同時還要用漢字來表達。編輯得到記者的采訪記錄時,會對稿件進行篩選并校正,但在這之前,編輯應當提前得知記者采訪內容的綱要,這就需要編輯在與記者溝通時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從而提高新聞的吸引力和宣傳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素養。編輯記錄的內容要根據事件的變化隨時改變,而隨時記筆記時電腦等媒體就不如手寫快捷,整理起來也簡單易懂。
編輯在工作中從稿件篩選到最后播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會有變動,甚至在最后播出時都會有改動,這要求編輯隨時準備好修改稿件,在這種情況下直接用筆在稿子上修改更為方便,且修改痕跡更能引起注意,從而保證報道的準確性。
在稿件校正的過程中,會經常需要進行修改。在交稿時,有一點錯誤就得將原稿作廢重新打印,不僅復雜,還會浪費紙墨,而手寫可以隨時修改,時效性強,簡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審稿時的效率[2]。另外,留有修改痕跡可以隨時讓記者清楚什么地方寫的不妥,避免錯誤重復發生。
為了防止電腦、打印機等設備出故障,留有備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編輯對電腦的掌握沒有那么熟練,所以出現故障時很難及時修好,手寫稿件保證了稿件的時效性和安全性,節目的正常播出也就有了保證。
努力增強自己的業務素質學習才是廣播從業者首先要做到的,通過自己平時的學習與實踐,用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正因此,廣播編輯者充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是不可或缺的,這樣就能更好地適應全新形勢下的編輯工作,更加得心應手的處理手頭的工作。在這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時代,應該更好的發展新聞宣傳工作,運用其特殊體制機制,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不斷提升,為人民群眾提供好的新聞資料,做好新聞宣傳的本質工作,傳播人類文明,推動時代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需要編輯保持手寫稿件,我們并不是要編輯而不要寫字,而是需要在編輯的同時還需要多寫字,在適當的時候要堅持手寫,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播出時事故的發生的可能,同時還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應用編輯是非常方便的,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防止長時間使用網絡而產生的依賴感的影響。
結語:中國的漢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堅持漢字的文化自信。如果要把漢字進行很好的運用和傳承,需要作為進行文字工作者的編輯的努力。作為一名編輯工作者,經常會與文字打交道,不過會因為只是單純的使用漢字而顯得太過單調,我們只有堅持用筆書寫漢字,用筆記錄漢字的美好,才會在字里行間對句子、對詞語更好地進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