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濤 王明煒
摘? ?要:流動人口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邊境地區的流動人口治理問題更值得重視,因其對邊境地區的社會治安、經濟穩定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從黑龍江省邊境縣市的流動人口治理的現狀入手,分析政府協同治理面臨的困境,提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等方面的建議,為地方政府實現流動人口的協同治理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邊境地區;流動人口;協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F063.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5-0040-02
引言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北部,邊境線總長3 038公里,有18個邊境縣市,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引導下,成為沿邊開放的重要的窗口。在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流動人口問題逐漸成為這個地區不得不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如何厘清流動人口的數量,了解流動人口的流動意愿、權利訴求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和解決措施,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學界對于流動人口治理的研究已經產出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幾個方面:一是關于流動人口流動意愿的研究,如申秋紅(2012)認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是影響流動人口是否流動的重要因素。梁海艷(2017)認為,流動人口的居留意愿主要受流動的范圍、工作的區域以及時間的長短的影響。沈體雁(2018)認為,家庭因素、流動特征以及經濟這三方面因素共同影響著流動人口的流動意愿。二是關于流動人口治理的研究,如徐君(2017)從領導重視、提供均等的社會化服務、加強情感投入等方面提出改進流動人口治理的思路。馬冬梅(2018)基于多元主體建構的角度,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社區以及流動人口自身等方面推進流動人口的治理效果。三是關于人口流動原因的研究。夏怡然(2015)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李斌(2015)則認為,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是造成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因。在現有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思考黑龍江省邊境地區流動人口治理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黑龍江省邊境地區流動人口的政府協同治理的現狀
(一)黑龍江省邊境地區流動人口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邊境地區的平均人口數量為17.71萬人,有8個縣市的人口數量高于平均值。其中,密山市的人口數量為40.75萬人,占黑龍江省邊境縣市總人口的12.78%,是黑龍江省邊境地區中人口最多的縣市;呼瑪縣人口最少,僅有5.19萬人,占黑龍江省邊境地區人口的比重不足2%。各地人口分布不均,流動人口的數量以及影響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從人口流動比的角度分析,黑龍江省現有的邊境縣市的人口流動比有著不同的表現。流動比是一個地區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間的比例。流動比高,說明戶籍人口數量中人口流出的強度大于人口流入的強度,人口流動以流出為主。目前黑龍江省有9個縣的人口流動比大于100%,其中,嘉蔭縣流動比最高,達到了113.13%;撫遠縣流動比最低。
(二)協同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強化人口工作的網格化管理。重點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管理組織開展網格化管理,加大治理責任分工,對轄區內的用工單位以及個體人員進行分工定責,保證對流動人口的跟蹤管理和服務。
二是健全對流動人口的基本服務均等化制度。結合流動人口的規模和層次,加強區域的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為流動人口提供均等化的社會服務,增進流動人口享有同等的居住條件、教育、社保等相關的服務,并實現“一證式”管理。
二、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一)治理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
流動人口治理是多主體共同施策、共同推進的過程,離不開多方配合、協同管理。然而,由于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人口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治理過程中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多頭管理,缺少整體性和系統的管理,機構之間、政策之間產生了條塊分割,出現碎片化治理局面。
(二)治理的方式單一
在流動人口治理過程中,不僅需要治理主體的協同,還需要有不同方法、資源之間的配合與協同。目前,在方法運用上,更多的是借助政府的強制性治理手段,市場性、社會性治理方法和路徑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在對流動人口治理的資源分配、服務供給上還沒有實現治理方法的有機配合。
三、推進邊境地區流動人口的政府協同治理的對策
(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是要促進治理主體多元化。流動人口的治理是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力量來共同推進和實現。應當結合邊境地區實際,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思路,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格局,“建立主體多元化的考核標準和治理體系”;要整合多方資源,形成治理的合力。政府需要承擔最直接最主要的治理主體角色,履行其核心職能的功能,在戰略規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積極發揮職能作用,推進流動人口綜合治理的進程。同時,還要發揮社會組織對流動人口治理的作用,借助各自的專業優勢,在技能培訓等方面輔助政府,解決政府職能的不足。還需要將流動人口這一群體納入到治理環節中,通過引導,讓其能夠在自身訴求滿足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治理。
二是要探尋治理新路徑和新方法。根據黑龍江省邊境地區的流動人口管理的實際情況,積極地借鑒同類地區的經驗做法,探尋新的路徑和方法。在原有的“一證式”管理基礎上,推進“以業管人”的方式,重點明確責任和分工,對轄區內的流動人口的用工情況、社會保險、教育培訓等方面建立一體化的管理制度,聯合用工單位、派出所以及流動人口管理機構,展開協同治理的新路徑。
(二)推進“責任政府”
一是理順流動人口的管理機制。在人口流入地建立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機構,專項負責流動人口的各項事務管理,減少管理機制上的條塊分割,以職能為基礎,將分散的各種流動人口管理職能有機地歸類并形成一體化、一站式的管理體系。明確機構的職能內容,建立跨區協作機制,形成聯動機制。
二是加強政府與社會的聯動。在流動人口治理過程中,政府要積極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讓社會力量參與到管理中,借助社會力量的靈活性和高效率,規范社會資源的行為,挖掘潛力,推進流動人口的自我管理,彌補政府管理的資源不足,實現資源互補、政社合作。
(三)創新流動人口治理機制
一是健全流動人口的信息管理平臺。流動人口的治理工作需要有基本的數據采集、綜合運用,因此,應當在現有的人員管理技術上加強技術整合,建立現代化的人口信息采集平臺,實現信息系統的一體化,保證勞動、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的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實現多網融合和聯動。加強平臺信息更新效率,在對流動人口管理上,要同步平臺信息,保證及時、真實、動態的管理,保證流動人口信息的準確。要在“一證式”基礎上做好數據的維護,信息平臺要做到實時更新。
二是健全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對流動人口的治理要有正確的管理態度。應當給流動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計生、教育、社保等部門的服務。要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流動人口的溝通,了解其基本公共服務的訴求,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改進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供給網絡。
邊境地區流動人口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協同推進。在充分的把握區域內政府資源的基礎上,與社會、市場進行聯動,才能實現最佳的治理效果。目前在治理路徑和方法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中深入展開。
參考文獻:
[1]? 王煒.政府績效治理中的行政價值:邏輯框架、失范原因及完善路徑[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5,(6):58-64.
[2]? 高雅.流動人口跨區域遷移與居留意愿[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8,(16):107-119.
[3]? 王勝今.黑龍江省流出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學刊,2018,(5):47-54.
[4]? 古恒宇.中國城市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區差異與影響因素——基于2015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J].經濟地理,2018,(11):22-29.
[5]? 李輝.我國流動人口流程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學刊,2019,(4):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