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萍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整合形成了重大的推動力,從而高技能人才面臨著重要的機遇與挑戰。當前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工作室模式、現代學徒制、教學工廠模式、高徒計劃模式等?;诖?,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對各種模式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對最適合區域成長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適當的選擇。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粵港澳大灣區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5-0079-02
一、粵港澳大灣區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態勢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中發展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德國的雙元制、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以及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等。這些模式適合各自國情、歷經時代鍛造,為各自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國高職教育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在多年實踐中,對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不斷探索,通過自力更生、引用借鑒等方式,形成了多種樣式的校企合作、產學融合模式。伴隨著多年來制造業的持續性發展和服務業的持續攀升,珠三角地區對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后,整體經濟出現了轉型與升級兩種重要的態勢,從而對高技能人才成長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推動?;浉郯拇鬄硡^既有香港、澳門等現代服務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也涵蓋了珠三角傳統的制造業發達區,區內高技能人才呈現出一種整合、升值的重大趨勢。
當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工作室”、“現代學徒制”、“教學工廠”、“高徒計劃”等,展示出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二、高技能人才培養現有的若干模式
根據對現行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梳理,大致包括以下四種模式。
(一)工作室
工作室通常由同一學院(部門)的個體成員自發組建。其特點在于規模小、層級少,結構簡單、成員不多,通過共同的科研取向和科研志趣形成紐帶,沒有制度規章的束縛,因此往往比公司運作靈活、工作效率更高,比起行業公司的相關部門更具專業精神。高職院校普遍采用了工作室的方式實現項目化教學,汲取企業資源。
工作室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室盡可能采用企業的運行方式,吸引企業人員參與。主要由一位企業內行業專家領銜,帶領多名高級技能人才,輔以由學院邀請的科研院校的教授、學者,與企業的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共同組成“技術共同體”。二是采取項目化運行方式,通過真實企業項目,集聚人員和資源,采取較為開放的模式,人員流動較為自由。三是主要目的是培養人才。通過項目化的運行選拔優秀的學生,必要時也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盈利。工作室通過名師、專家和高技能人才將專業領域的經驗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解釋和傳播,充實了職教課程和教學內容,縮短了校企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培養質量。工作室的主要標志有二,其一是項目化的課程,其二是選拔出有潛質的學生。
(二)教學工廠
“教學工廠”源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教學工廠是以學院為本位,而非企業為本位。這點異于德國的雙元制和英國的“三明治”。它在依托現有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和項目安排)基礎上設立,超越了簡單的企業實習,也非單純的企業項目。企業項目和研發項目構成“教學工廠”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環節)。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工作環境中。
教學工廠主要包括教學環境、工業項目、經驗積累與分享。其要義在于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實現兩者綜合,在學校建起環境逼真、設備完善、技術先進的教學工廠,實現學院、培訓中心、企業三元合一。譬如,在科技中心,到處可見現代化的機器、標準的操作和陳列的產品。
企業項目構成“教學工廠”的核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師生緊密配合,攜手解決企業常常面對的成本、質量及產品性能等難題。這些項目通常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和跨學科與多元科技知識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三)現代學徒制
“學徒制”是一種古老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于手工作坊時代,其特點在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以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的技能傳授方式。學徒制從手工作坊發展到現代工廠,進化為現代學徒制(一些國家也稱為“新學徒制”)?,F代學徒制的特點是學校和企業參與準員工培養的全過程。這種模式融合了現代職業教育與傳統師傅帶徒弟的共同優勢,其核心在于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一體化育人。現代學徒制實行企業和學校交替、結合,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部分時間在企業培訓技能;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學徒。學徒享有低于成年工人的學徒工資。企業和學校共同確定培訓內容。該模式受到法律保障,同時得到政府支持。不少國家專門成立實施師徒制的監管機構,培訓結束后經考試合格授予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高徒計劃
“高徒計劃”主要面向長期性的人才培養,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層,一是著眼于全體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二是選拔出優秀人才進行深造。因此,它的推行過程也包含了基礎性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兩個層面。前者主要通過實施“六個一工程”①推進培育校園競賽文化;后者則以分層分類教學②為起點推行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等一系列創新舉措。
其中最關鍵的要素在于導師團隊的培育。在“高徒計劃”中,導師團隊合作育人是進一步通過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皩焾F隊”是學院為每個班級學生所配備的指導教師團隊,核心成員包括專業骨干教師、輔導員、企業專家和學生家長代表。他們是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習、生活、實踐、就業的教育者、指導者、管理者,是學生職業生涯的輔導者、表率者、鼓舞者,不僅授業、解惑,更教學生處世之道。
除日常教學和生活指導,導師團隊還肩負另一重任:進一步觀察并發掘動手快、反應靈敏、悟性高的學生。通過實訓課、導師團隊活動以及本專業范圍內的各種專業技能競賽等方式,最終每個專業擇優選拔若干名優秀學生,為更高層次的“高徒培育”做準備。
三、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高技能人才對現代產業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對粵港澳大灣區這種正在成長的城市群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和表征意義?;浉郯拇鬄硡^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國際化趨勢。一方面,要積極引入與借鑒國外先進的工藝和標準,以及吸引大量的留學人員,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多年積累與孕育所形成的龐大規模和實力必定要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以緩解龐大的產能。這樣,與國際接軌就成為時代的緊迫需求與必然趨勢。而高技能人才正是各種交流與溝通的紐帶。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具有高附加值潛能,能夠在流動中實現新的重大增值;另一方面,只有建構起有效的培養模式,才能在交流中不斷吸收域外先進、正規的標準體系,實現相互影響與促進。
以上四種模式構成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方略,對應著高技能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和重點。
1.“高徒計劃”主要從起點的角度面向所有學生,通過分層分類培養,選拔出有潛質的學生實施精英教育模式,進行深造。該模式的意義在于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寬厚的基礎與平臺,吸引大量的有潛質的學生加入高職教育。這就需要一整套的制度與機制與之對應,如考試與招生制度,通過標準的確立,建立起獨立的招考體系。該模式面向長遠,從基礎做起。
2.“現代學徒制”則從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角度解決了校企之間如何實現緊密聯系的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包括高職院校深厚的封閉性辦學傳統和行政化現實,校企合作往往浮于表面,實施的是淺層的校企合作。由此形成的弊端就是人才脫離實際,難以滿足產業需求。現代學徒制正是著眼于校企之間的實質性、深層次融合,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了二者的聯結。該模式需要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尤其強調校企之間強有力的第三方居中協調作用。
3.“教學工廠”強調高技能人才成長環境的有效配置,將企業環境引入教學中,實現校企教學上的融合。該模式在中觀層面通過項目加強校企之間的實質性聯結。教學工廠的建立,意味著物質層面較大的投入,以及思想層面整個教學模式的重構。該模式需要很高的投入,需要企業的長期、深度參與。
4.“工作室”是個較為微觀的概念,該模式則著眼于小范圍、某個項目為主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建構。這種模式下,企業與院校之間實現了人員上的流動與重組,推動了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從而對課程體系和基層教學組織的重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該模式廣泛適用于各種層次與類型的職業院校,是校企合作的基層單位。
參考文獻:
[1]? 安昭怡,楊濤,鄭相杰,李英琦.國內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9-42.
[2]? 賴紅英,劉慧嬋.“高徒計劃”面向全體學生培養綜合素質——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N].中國教育報,2010-10-28(A4).
[3]? 楊文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室項目管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4]? 嚴璇,唐林偉.“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18):26-28.
[5]? 楊潤賢,張新科,王斌.高職院?!?+1+1 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