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國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受傳統發展體制所影響,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且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水平也較為低下。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民安縣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農技中心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基層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體系,基于此,下文主要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首先闡述了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然后就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
農作物栽培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載體,長久以來,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給農村產業持續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目前各地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政府頒布了多項政策來實現產業轉型,并在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農產業作為傳統產業,其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占據著相對特殊的位置,當下亟需對基層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推廣情況進行系統梳理。
一、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甘肅各地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體制、工作方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發展、完善的,自改革開放以來,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仍舊存在相對明顯的行政化管理、計劃經濟色彩,雖然該體制有利于綜合發展規劃和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的整合,但是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傳統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體系死板、僵化、單一的弊端越發突出,其運作方式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需求,問題復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研推廣合作不緊密
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是基于“科研”成果開展的一項工作,二者為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但目前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中,“科研、推廣”卻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在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只有科研機構、推廣機構相互合作,才能夠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推廣,受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地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部門、農業技術科研部門分別受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二者不能實現無間合作,信息溝通存在較大的問題,最終導致“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簡而言之就是“科研、推廣兩張皮”,科研成果難以真正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不能促進農業發展。
2.農業技術推廣滯后
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的具體方法、推廣范圍,由政府部門制定,但是在農業體系中,農戶、農業企業才是真正促進產業發展的“主體”,受傳統管理體制影響,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以“自上而下”的單方向傳播方式,影響了農業信息傳遞效率、農業信息反饋效率。目前,多數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項目的針對性不強,沒有認識到當前農業市場需求、農戶需求,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人員往往只追求科研數量,不重視科研項目的針對性、實用價值,最終導致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展開,或推廣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得不到實際應用,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受制于傳統管理體制,無法主動的、深入的去探尋目前影響農業發展的問題,無法為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開展起到導向作用。
3.技術推廣資金不足
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是一項“公共性”事業,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的目的是提高農戶收入、促進農業發展,所以財政支出是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資金來源,因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導致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缺乏足夠的資金開展工作。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在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比值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甘肅各地經濟欠發達的縣域,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經費逐步增加,但是仍舊存在科研機構缺乏資金保障的現象。農作物栽培技術基層推廣人員是技術推廣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政府部門和廣大農戶建立聯系的主要媒介,但是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相對艱苦,工作條件較差,工作人員的待遇相對較低,工作人員無正常的費用支持,人才流失的情況相對嚴重,種種外部問題,造就了一個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效率低下的現狀。
二、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對策
目前,各地農產業正處于現代化轉型關鍵階段,各地的農業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助推力,必須要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需要”,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解決“科研、推廣”兩張皮的現象,具體措施如下:
1.以市場為導向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農產業發展和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有直接關系,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也應該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供求”變化為導向,構建出一個合乎農戶需求、消費者需求、農業企業需求的推廣體系,從而實現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的產業化發展。政府部門在這方面要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通過頒發獎勵政策、優惠政策,吸納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參與到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體系中來,以讓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人員能夠切實了解到當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并通過各個利益主體的無間合作,拓展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的深度、廣度,切實提高農作物栽培技術科研成果轉化率。
2.以創新為核心
需要積極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經驗,打破傳統的、行政化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優化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主體,倡導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機構、科研機構以及農業企業的合作,形成一個創新的、多元化的傳播主體,最終構建出一個一體化的傳播機制。同時,還要豐富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內容,構建起涵蓋技術咨詢、技術指導的服務體系,整合農業企業力量,為農戶提供“一條龍”服務,讓“農業科研成果”能夠真正在農業生產中生長發芽。比如,可讓農業企業進駐農業技術示范園區,在技術推廣人員宣傳技術方法的同時,由企業為農戶提供優惠的產品服務,以構建出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近幾年,民安縣按照“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培育壯大中藥材、馬鈴薯、食用菌、高原夏菜、設施果蔬、草等特色產業,確保綠色產業種植面積達80萬畝。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重點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建成中藥材加工作坊100個,精心舉辦2019中國(甘肅民樂)中醫藥產業博覽會,著力運營好“西部藥都”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加快海升60萬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生態示范項目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值得借鑒。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水平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針對目前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存在的諸多問題,廣大從業者要有足夠的認識,并在實際工作中深入探尋農戶需求、市場供求關系,通過吸納社會資金等方式,提高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水準,并實現科研、推廣的有效整合。
參考文獻:
[1]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現狀及農戶對秸稈還田的認知態度[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7(5).
[2]王紅梅, 屠焰, 張乃鋒, et al. 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及其“五料化”利用現狀[J]. 科技導報, 2017(2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