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想到農村,就會想到鄉風民俗、濃郁的社火社戲,現在到鄉下去旅游,在景點也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扮演儀式,如節慶、祭祀、婚嫁等等,有些地方的農村還保留著明清乃至更早時期的古建筑。但這些東西都是“具象”,即具體的形象的東西,而真正要了解的,是“具象”背后的文化層面的東西。我國鄉村的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深入發掘,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大要素,即理念、知識、制度。我們要去挖掘這些深層次的東西,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
農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其傳遞著大量的人文、科學知識。習近平總書記講:“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能夠長久傳承的知識,都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對事物規律性的科學認識。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發現一年可以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這是古代農民在漫長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氣候變化規律,雖然它總結的是江淮地區的自然氣候變化規律,但實際上對各地發展農業生產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從皇家到各級地方官吏,都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勸農,就是教老百姓怎么從事農事活動。北京頤和園里有個景區叫“耕織圖”,陳列著幾十塊石刻圖像,每一塊圖像表現一種農事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種植水稻,從育秧、插秧、耘田、秋收,最后打場、藏糧;再如養蠶,從孵化、采桑、繅絲,到絲織,每個生產環節都通過生動形象的圖像來體現,通俗易懂。現存的《耕織圖》石刻,據說是清中期的作品,但它顯然是繼承了歷史上我國農民在耕、織方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這就是科學知識通過文化在進行歷史的傳承,如果沒有這種傳承,我們的農耕文明就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大要素就是制度。直到今天,傳統文化里仍有很多制度性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政府調控糧食市場的機制,李悝在當時就創立了“平糴法”。到漢代,桑弘羊又建立了“平準法”,這些都是現代糧食吞吐調節制度的前身。“糴”就是買入;“糶”就是賣出。為了避免谷賤傷農,在市場糧價過低時,政府就往儲備庫里“糴”糧食,這就減少了流通量,市場糧價就會上漲;而當供給短缺、市場糧價上漲過多時,政府就將庫中儲備糧“糶”,以增加流通量,使市場糧價下跌。因此,政府儲備的糧食,總是在糧價低時糴、在糧價高時糶,這就形成了政府調節糧食市場供求和價格的有效機制。
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更深層次的理念、知識和制度中去作思考,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表象的模仿。現在很多傳統文化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已經消失了,如果再不去找很可能就找不回來了。孔夫子講過:“禮失求諸野”,意即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廟堂之上已經被遺忘、丟棄了的禮儀、禮制,要到鄉下去才能找得回來。我們現在的情況有類似之處:在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在鄉村才能發掘出植根于悠久歷史農耕文明土壤之中的中華文明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