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歷程中,中國實現了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其改革和發展不僅對我國經濟的總體增長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建設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國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現階段還處于我國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利用農業信息不僅可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發展,而且可以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要想農業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保證農業技術創新戰略得到妥善落實。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科技水平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正逐步應用于農業生產和發展,特別是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農業信息化的概述
1、農業信息化的概念
農業信息概念:農業信息化的含義是在信息與新農村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農業信息概念在這方面還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農業信息概念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明確了農業信息的初步定義,即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發展中通過將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的過程,信息技術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使與農業發展有關的各種信息源能夠在農村得到充分應用和互相補充。總之,農業信息作為一個與時俱進、不停發展的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2、農業信息化的特征
(1)包含信息內容具有繁雜性
農業信息的豐富內涵表明,一方面,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離不開經濟發展。首先,農作物種植第一個要遇到的復雜問題就是各種作物的生長規律,不同地區的水文、土壤養分、氣候類型和地形地貌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另外,農作物的順利生長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農作物后期的加工和銷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說農業信息化的總體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仍然是非常復雜和多樣的,這也是我國農業信息化具有復雜性的主要原因。
(2)發展具有漫長性
與城鎮信息化最大的區別在于,農村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和農民不僅是信息化的主要推動力,而且還有一部分思想保守、文化素質不高的人,他們對一些信息化趨勢的接受認可度明顯低于城鎮居民,這也是農業信息化發展速度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代表了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漫長而曲折。
(3)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具有統一性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不僅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助于生態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這對我國的五位一體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通過科學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加快城鄉之間和鄉與鄉之間的信息交流,使信息資源能夠充分共享,為縮小城鄉差距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開創了農村生產發展新模式,開辟了新的格局。
(4)各個地區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我國具有幅員遼闊,地形差異明顯的區位特點,而且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目前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加之農村人口稀少,人口分散,這一系列不利因素制約并阻礙了農業信息化的推廣,不利于加快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二、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提升了農業生產速度和質量水平
從生產力的角度看,農業的發展史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采集和游牧,簡單的農業活動是利用石器進行的;傳統農業階段與原始階段相比,就已經積累了一些農耕經驗,農民已經開始利用畜力和手工鐵制工具進行生產。雖然農業生產效率不高,但是普遍都達到了自給自足的程度;與前兩個階段相比,現代農業致就致力于農業信息的使用,在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各方面有著先進的技術手段作為科學依據,并且對生態環境進行精心的保護和治理,也能夠有力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使現代化和信息化成為一種趨勢。在農業發展方面,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科學落實,通過在生產過程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嚴密控制土地和氣候等變化因素,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活動,有針對性的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2、轉變了農業發展模式,引導農業產業科學化
農業信息化大大的優化了資源配置,在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協調多個生產環節,從而提升效率。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傳統的方式雖然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發展,但投入高,產出低,與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比,已經不具有了競爭優勢。另外,信息化可以促進農業服務體系的優化和完善,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既可以促進農業的經濟增長,又加快了農業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這一平臺來發布不同的市場信息動態,還可以科學監測其他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發展,也為農業經濟活動的正常發展作科學和有力的保障。
3、優化了農業資源配置,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農業信息化很大程度改變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實現了農業的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化發展,既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又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這也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真正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且,農業信息化也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化,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生產活動的最終決策主要是根據農民以往的生活經驗,所以有的決策就存在著不合理性,但通過借助于信息技術,在各個農村社區之間的有效溝通,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第一時間獲取有效信息,及時調整農業生產安排。
總的來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實現農業信息化已成為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必要手段和途徑之一。然而,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信息化的框架結構還存在一些問題,另外,我國的地理環境因素和農村的文化素質也使得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更加困難,只有必須不斷提高農業信息的獲取能力,合理利用政府政策性傾斜,使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受益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建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保障信息有效獲取,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促進整個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164299黑龍江省孫吳縣農業農村經濟指導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