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諾
摘 要:小麥的生產對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因此提高小麥產量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針對小麥生長的不同環節提出促進高產的栽培技術,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小麥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高產栽培;防治蟲害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全國范圍內種植廣泛。我國龐大的人口對小麥十分依賴,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一直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有很多,因而探索小麥的精細栽培、科學種植技術對提高產量具有至為關鍵的意義。
一、選擇良種
選用優良的品種是滿足高產優產的首要因素。相關人員應根據各地土壤、氣候條件選擇不同的小麥品種,但基本的原則是純凈度、發芽率等質量指標符合國家標準,最好具有良好的抗病力和耐受性。
選定良種后可以先進行發芽率、含水量的測試,確保種子質量,避免判斷失誤。播種前也需要對種子適當處理,方法如下:選擇陽光好的天氣晾曬種子,殺滅分布在種子表面的病菌,晾曬過程中要時常翻動,使種子均勻地接受光照,但晾曬時間不宜過長,一兩天即可,避免曬傷。或者將種子輪流置于55攝氏度的熱水和冷水中反復浸泡,也可有效殺滅病菌。將種子在濃度為0.2%左右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中浸泡半天,對分蘗、壯苗有明顯作用。
在晴朗的天氣進行播種更利于種子發育,還需要注意播種時的天氣和土壤情況,如河南地區就需要保障小麥的越冬保暖,應在冬季之前完成播種,氣溫不宜低于15攝氏度。
二、栽培管理
1.精細整地。優質的土壤是麥苗成長的決定因素,需在播種前對土壤環境進行營造優化,創造良好的水分、肥料、空氣狀態。秸稈還田后需要對土地深耕,翻整深度應在20cm以上,翻整中注意破除土壤板結和顆粒,使土壤均勻、平整。如果土壤含水率沒有達到75%,則應提前造墑,或在播種后及時澆灌蒙頭水。預防病蟲害的工作也應同時進行,不僅秸稈需要及時還田,還要去除摻入的雜草等,也可適當噴灑辛硫磷乳油。地塊連續旋耕三年以上就必須進行深耕,否則土壤的水分和肥力都會受到影響,也更容易發生病蟲害。
2.合理施肥。施肥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土壤肥力主要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需要將有機肥和無機肥合理配比,平衡施肥。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應達到1%以上,否則須增加肥料。秸稈還田是最常見的提升肥力的方式,為達到更好的效果,應將秸稈盡量打碎,掩埋進土壤深層。同時提倡多施用農家肥。施加無機肥需要根據土壤成分確定氮、磷、鉀的比例。通常來說,氮為12~15kg/畝,磷為7~10kg/畝,鉀是4~7kg/畝。配方肥值得選擇,根據土壤高、中、低等肥力選擇相應比例的配方,可以實現最佳肥效。
如果土壤肥力不足,或遇降水過多的情況,則可在小麥的拔節期進行追肥,施加尿素120~150kg/畝。如果越冬時氣溫較低,小麥受凍情況較嚴重,應在2月施加返青肥,追施尿素80~110kg/畝,保障麥苗生長。追施返青肥可在澆水的同時進行,水肥結合,達到更好的施肥效果。
3.適時灌溉。小麥的生長對水分十分依賴,需要關注氣候變化和小麥生長狀態,及時灌溉。11月左右冬季來臨前的灌溉對小麥高產有重要意義,提前對秸稈還田的地塊進行灌溉能提高土壤溫度,保障小麥安全過冬,為來年春季的生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土壤含水量為18%以上則視為墑情,可以不冬灌。如果播種較晚,小麥尚未分蘗,切莫冬灌,否則會傷及弱苗,降低成活率。當氣溫低于零度以下或寒潮來臨時要停止灌水,以防結冰對小麥凍傷。春季小麥拔節期需要大量水分,從拔節到抽穗只占小麥生長的五分之一時間,需水量卻占到三分之一,因此拔節水非常必要,同時追加氮肥效果更好,利于分蘗。
澆灌方法也因不同階段而有區別,如穗粒成熟期間,灌漿水要用小水量輕澆,避免漫灌。春季的拔節水配合追肥,適合多次透澆。
4.科學管理。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對小麥的產量有著重要影響,應從選種播種起貫穿整個栽培過程。播種時應規定合適的植株間距和播種深度,保證種子的生長空間,避免漏播和重復播種。太深的播種將使小麥出苗困難,降低成活率,過長的麥莖也會消耗更多的營養,造成浪費和減產;過淺的播種則容易造成缺水,降低抗凍能力,更可能發生倒伏。播種結束后要及時檢查,對缺苗進行補種。
小麥生長的成熟期經常出現倒伏,大大影響了產量和后期收割。選擇具有抗倒伏能力的品種進行種植能夠減少這種情況。播種時要避免間距過密,或者間隔其他低矮作物種植。
三、防治病蟲害
1.殺滅病蟲。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人員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都要提高警惕,對各種病蟲害加強了解,選擇有效的方法殺滅病蟲害。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有紋枯病、白粉病、麥銹病、蚜蟲害等,目前都有高效的滅除藥劑。小麥拔節期易生麥銹病,用20%的三唑酮乳油噴灑;紋枯病常見于返青期,12%的果利可能夠有效防治;小麥抽穗揚花期如果降水量大,容易產生赤霉病,粉霉靈與水按1.3:1的比例混合噴灑效果最好;滅蟲最好在蟲卵階段殺滅,如蚜蟲和粘蟲數量超標,可用25%的蚜青靈加水噴灑,也可采取生物措施,在麥田間種植油菜,培育蚜蟲的天敵草蛉等,達到殺滅目的。
目前防治病蟲害最常用化學方法,但過度使用農藥會造成污染和殘留,也會提高病蟲害的抗藥性,因此針對不同的病蟲害特點,綜合使用物理措施、化學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種防治方法,會更加科學有效。
2.去除雜草。除草是對小麥生長資源的節約,也是對去除蟲害的配合。除草主要是冬春兩季,冬季的雜草尚弱,耐受性差,更易去除。一般選用啶磺草胺、炔草酯等藥劑,可以有效去除野燕麥、雀麥草等常見雜草。
3.預防凍災。“倒春寒”是北方常見的氣候,春季氣溫升降不定,在小麥生長的返青期有很大危害,容易凍傷。因此應在返青前對小麥進行保暖防凍措施,如增施有機肥、澆灌澆越冬水,踏實土壤,提升土壤溫度。燃燒柴火熏煙也是常用的防凍措施。還可噴施葉面肥和防凍液,增加抗寒能力。
四、結語
小麥栽培的各個環節都對產量有著重要影響,只有全面掌握小麥的生長規律和栽培技術才能針對不同情況作出有效對策,實現高產。科技的發展為小麥的栽培技術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間,在實踐中研究和創新,進一步優化栽培技術,將為我們的農業生產帶來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妍.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19,7:101.
[2]王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