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稻米是人們生活的主要食物,在時代的發展背景下,綠色農業與循環農業的發展逐漸興起,水稻栽培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完善的技術與有效的管理能夠加強稻米的品質,保證稻米的營養與口感,精品稻米也能夠為農民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村及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針對水稻栽培技術中的插秧技術、施肥技術、灌溉技術、除草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升,更加追求健康的飲食。稻米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稻米的品質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人們對優質的稻米需求有所提升。近幾年來,我國水稻種植技術在不斷優化,對稻米的種植已經進入到品質化發展階段。通過良好的稻米栽培技術能夠逐漸建立起綜合性的種植體系,生產出更高品質的稻米,為人們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1、插秧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插秧技術是水稻生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會對稻米品質產生一定影響。播種屬于水稻種植的開端,專業的播種技術是提高稻米品質的保障。水稻播種涉及到育苗與插秧,育苗過早或過晚都會對稻米的蛋白質含量產生影響,如果育苗過晚,則稻米的蛋白質含量會降低、粘稠度高,稻米口感不佳而且營養價值低。在插秧階段也要選擇最佳的插秧時期,過早插秧在灌漿期容易高濕,雖然能夠提高稻米營養品質,但是會影響口感。在插秧過程中,要掌握好秧苗密度,行間距過小或種植密度過大都會影響稻米生產率,導致直鏈淀粉的含量增高,所以為了保證稻米顆粒飽滿、營養性更高,必須保證合理的稀疏種植。
2、施肥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會來自于土壤、自然界以及后期追肥,肥料的施加能夠保證稻米的礦物質元素與微量元素。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氮、磷、鉀元素是必須的三種元素,而且需求量較大,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水稻生長所需營養均衡,會按照1:0.5:1.2的比例來對氮磷鉀肥進行施加。在水稻秧苗拔節時要對鉀肥和氮肥進行補充,能夠提高水稻的成穗率,氮肥可以改善稻米外觀,整體的營養價值也會提升。另外可以通過對土壤養分含量的測定來適當補充其他微量元素,保證水稻生長養分均衡。最后,可以將農家肥作為水稻的底肥來使用,為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提供有利條件,農家肥能夠使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水稻秧苗根系生長,而且抗旱抗風能力會有所增加,防治水稻早衰。
3、病蟲害防治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水稻生長過程中很容易被病蟲害侵襲,直接影響稻米質量與產量,加強病蟲害的防治是水稻種植的關鍵任務。在陰雨潮濕的環境下,水稻比較容易得稻瘟病,而且如果水稻根莖淹水時間過長也會使秧苗抗病能力下降,可以通過噴施稻瘟靈來對水稻稻瘟病進行防治。種植人員要密切關注水稻的生長狀況,一旦發現稻飛虱、三化螟等害蟲,要第一時間采用恰當的農藥進行防治,在對農藥選擇時,要盡可能選擇低毒的農藥,減少稻米中磷、苯等衍生物的殘留。通過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能夠提高精稻米的產量,而且稻米品質會有所提升。
4、灌溉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稻米的品質的好壞,其灌溉水質是關鍵,水質污染會直接導致稻米品質變差。在水稻灌溉過程中要在不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灌溉技術,提高水稻根系的活力與發育能力,在水稻抽穗之后對水量的需求較大,在保證根莖水層厚度的同時要加大灌溉力度,可以選擇深淺灌溉交替的方式,防止水稻貪青晚熟,在后期也不能過早停水,避免對稻米品質產生影響。
5、除草技術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稻田中的雜草會吸收大量的營養成分,除去稻田中的雜草能夠讓水稻更好的生長,近幾年來,除草劑幾乎已經替代了人工除草,一般情況下水田雜草的抗藥性會比較強,所以要在水稻種植前對土地進行除草劑噴灑,能夠減少土地雜草量,在水稻生長過程中也要根據雜草的生長情況來噴灑滅草劑,噴灑時要選擇晴朗天氣,待雜草長到2葉時進行噴灑,滅草效果最佳,在農藥噴灑時要將稻田水放干,使雜草完全裸露,用藥后4-6小時會被雜草葉面吸收,經過兩天之后可以進行正常灌溉,恢復稻田正常管理。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對水稻的種植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不斷的積累與總結過程中,水稻栽培技術得到長足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稻米品質,要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加強田間管理,選擇恰當時期進行育苗與插秧,加強秧苗病蟲害的防治,以科學的手段進行灌溉,正確施肥。良好的稻米品質能夠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
(作者單位:112001遼寧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