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5月31日,在中馬建交45周年之際,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在馬來西亞主流媒體發表了署名文章《我們是永遠的朋友》。現將原文刊載如下:
友誼在中國文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在《論語》的開篇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45年前的今天,有一位馬來西亞朋友遠道而來,帶著友好情誼訪問中國。他就是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敦·拉扎克先生。正是在這次訪問期間,中馬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開啟了兩個古老文明友好交往的新紀元。45年來,在中馬歷代領導人和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馬友好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各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實實在在的共同利益。
45年前,兩國官方交往和合作機制剛剛起步,現在,各層級友好交流全面開花。兩國之間幾乎年年都有高層互動,雙方在外交、經貿、農業、防務、安全等各領域都建立起了高級別的對話合作機制。馬哈蒂爾總理本人在兩次任內已9次訪華。特別是在2019年中馬建交45周年之際,馬哈蒂爾總理赴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中國國家領導人一道,為中馬合作描繪了新的宏偉藍圖。
45年前,中馬雙邊貿易總額只有 1.59 億美元,到 2018年已增至 1086億美元,增長了600多倍。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連續3年成為馬來西亞制造業投資最大外資來源國。“兩國雙園”建設順利推進,東海岸鐵路、馬來西亞城等項目再度啟航,吉利寶騰、阿里巴巴馬來西亞數字自由貿易區等合作如火如荼。在中資企業的組織下,約1.9萬人次的馬來西亞員工近年來接受了技術培訓,而這一培訓規模今后還會不斷擴大。
45年前,兩國人員交往規模每年不到10萬人次,現在中馬每年人員往來超過420萬人次,每周有約460個航班穿梭于兩國之間。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馬來西亞在東盟外最大旅游客源國。在中馬兩國間學習交流的留學生至2018年底已達2.5萬名。
在這45年間,中馬關系經受住了風云變幻的考驗,從一棵友誼的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并正結出累累碩果,惠及兩國人民。這樣的發展歷程不是偶然的,其中有許多經驗和啟示值得我們總結、銘記和傳承。
政治互信是鞏固大樹的培土。兩國歷屆領導人為維護中馬友好發揮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雙方政府始終堅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誠心相待。也許我們并非在每一個問題上都看法一致,但雙方始終堅持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妥處分歧,積累共識、凝聚互信。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兩國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兩國之間不斷加深的互信將為中馬關系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互利合作是澆灌大樹的源泉。中馬兩國都倡導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合作,馬方是最早參與和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之一。正如馬哈蒂爾總理在給馬中友好協會慶祝中馬建交45周年的紀念刊獻詞中所說的,“我一直堅信‘富鄰安邦原則,中國的繁榮將相應地使馬來西亞也實現繁榮昌盛。”誠如所言,中國擁有在資金、產能、技術上的優勢以及廣闊的消費市場,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資源、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素質人才,雙方合作互有需求,利益緊密融合,能夠為各自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中方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共贏的精神與馬方開展合作,不圖一己之利,而求合作共贏。只要我們繼續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兩國關系發展的動力將源源不竭。
人民間的友好是大樹深植地下的根基。歷史上,中國高僧義凈、鄭和將軍開啟了中馬兩國跨越千年的友好交往,馬六甲的峇峇娘惹是兩國血緣相親的最好佐證。在現代,兩國人民在災難和困難面前始終守望相助,馬來西亞在過去幾年的民調中一直是亞洲國家中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國家之一。600多萬馬來西亞華人更是中馬友誼特殊的橋梁。可以說,中馬合作是雙贏的事業,而兩國人民是這一事業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的參與和支持為中馬友好提供了堅實的根基。
當前,中國正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奮斗,而馬來西亞希盟政府也在不久前提出了共享繁榮的“2030愿景”,中馬這對老朋友的友好合作面臨新形勢、新機遇,回顧過去45年的啟示和經驗將對我們推動中馬關系未來實現更好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作為第15任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我想向過去45年中每一位致力于中馬友好的朋友表達由衷敬意和謝意,更希望和大家一起從歷史的啟示和經驗中汲取力量,繼往開來,讓中馬兩國和兩國人民傳承友好、真誠合作,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做永遠的朋友,做最好的伙伴。
祝中馬友誼歷久彌新,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