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婭娜·哈斯南
當前,東南亞初創企業的生態系統正在蓬勃發展并迅速成熟,人們將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了更有前景的企業。同時,東南亞地區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投資的增長,也催生了東南亞第一批獨角獸企業,這些企業的市值迅速達到10億美元,甚至更多。
截至2018年,東南亞地區有10家獨角獸初創企業,這個數字在未來5年還會增長,至少還有10家公司即將成長為獨角獸企業。目前,東盟初創企業的平均交易規模達到2.2億美元,印尼的獨角獸企業Go-Jek與Tokopedia功不可沒。
隨著更多的企業步入成長階段并成為收購目標,資金的增加就顯得意義重大。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2019年的《私募股權簡報》中稱,2018年東南亞地區的風投增至311筆公開交易,價值52億美元,而2017年為230筆公開交易,價值41億美元。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創業&家族理財”課程教授克勞迪婭·紀斯伯格表示:“在東南亞蓬勃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中,現在無疑是一舉成名的最佳時機。”她補充道,“各大企業對初創企業領域的興趣日益濃厚,它們可能會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退出機制,或填補某些國家的資金缺口,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
創業投資退出機制逐漸成熟
創業投資的退出機制,指的是創業投資機構在其所投資的創業企業發展相對成熟后,將所投的資金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金形態。在整個東南亞地區,成功退出初創企業的投資機構數量一直在上升,其中大部分是科技公司。金門投資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在2019年聯合發布了一份題為《新前沿:東南亞的創業投資退出格局》的報告,估計在2023~2025年間,將有700家成功退出初創企業的投資機構。這份報告還反映出,由于2010~2012年間風投基金的生命周期結束,2022年后初創企業的退出將大幅增加。
初創企業的退出策略有很多,比如并購(M&A)和首次公開募股(IPO)。M&A的意思就是與一家規模更大的類似公司合并,此類大規模的公司可能正在市場上尋找自身互補的技能,而收購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是開發產品的一種有效方式。IPO是指一家公司開始在股票市場上市,并向機構與非機構投資者出售大量股份。
在印尼,多數初創公司創始人的退出策略有可能涉及被國有企業收購。這樣的退出被稱為“Acquihires”(Acquire+Hire),即“收購+雇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國有企業會吸收初創企業的人才與產品。另一種初創企業退出途徑是通過印尼證券交易所(IDX)上市。2017年,印尼電商初創企業Kioson通過IDX上市,成功融資330萬美元。不過,對于東南亞的科技公司來說,“上市”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
同時,獨角獸企業也正在成為收購方,推動著初創企業未來的退出。2017~2019年間,Go-Jek收購了東南亞7家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收購小型初創企業這條路是可行的,因為這能夠讓它們更容易進入新市場,同時鞏固它們在國內市場的強大地位。
“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初創企業退出模式已經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第一階段就是目前東南亞普遍存在的小規模收購;第二階段是整合本地初創企業,形成該區域內的企業巨頭,目前這一階段正在加快步伐。自2014年以來,在科技巨頭的帶領下,東南亞地區已經完成了28筆收購交易。”金門投資合伙人賈斯汀·霍爾如是說。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公司,雖然能夠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和規模,但卻選擇保持獨立,把利潤重新投資于公司內部。這樣“不走尋常路”的企業雖然不多見,但也不是什么新聞。
熱情與動力“燃燒殆盡”
創業失敗其實屢見不鮮。根據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在2019年對創業失敗案例的分析,70%的初創科技公司通常在首次融資20個月后倒閉。雖然這些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可能十分復雜,但CB Insights還是列出了最有可能導致初創企業倒閉的20個原因,其中包括沒有適合的團隊(占23%)和營銷不力(占14%)。
該研究還表明,42%的初創企業失敗是因為“無市場需求”,即初創企業不能解決市場需求問題。視覺配置平臺公司Treehouse Logic的創始人表示:“如果初創企業不能解決市場問題,它們注定會失敗。”一些初創企業目光狹隘,花太多的時間為自己打造解決方案,卻不在乎潛在客戶的反饋。在東南亞,由于更多的資本和人才面臨著同樣的市場需求問題,競爭更為激烈。
29%的初創企業聲稱資金短缺問題是它們失敗的原因。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很少考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使得他們的熱情與動力容易“燃燒殆盡”,至少8%的初創企業因此失敗。
如果初創企業能在必要時止損,并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重新調整舵頭,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另一方面,擁有一個可靠、多樣化和有動力的團隊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分擔責任。此外,更多、更頻繁的融資會帶給初創企業更多的退出機會,同時推動整個東南亞科技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
來源:《東盟郵報》
編譯: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