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鋒

近些年來,我國生態農業快速發展,在玉米種植中要注重采用玉米栽培技術,做好品種選育與過程管理工作,營造出利于玉米生長的環境,并綜合應用生物防治方式、物理防治方式以及化學防治方式實現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本文首先分析了玉米栽培技術的主要內容,隨后探討了病蟲害防治措施,以供參考與借鑒。
一、玉米栽培技術介紹
1、選育良種
首先,我國的玉米品種具有多樣化特點,玉米栽培中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土壤、地質、氣候以及溫度等條件,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培育優良品種,確保符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特點,保證玉米的產量與品質,增強玉米的抗病能力;其次,種植品種的合理選擇。玉米種植中根據當地環境特點可以選擇多種玉米品種,各個玉米品種在生長期、產量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差異性較大。因此,有必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氣候條件,并結合對當地今年溫度、氣候以及降雨量的推測,合理的選擇玉米品種,保證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對于大面積種植的區域,要注重引進新品種,減少同一品種種植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可以實現對土壤環境的優化與改善。
2、合理密植
首先,利用農業機械實行土地翻耕是種植前的首要步驟,在保證土地翻耕的徹底性同時,要嚴格控制土地翻耕的深度,減少土地失水的問題,保證玉米的出苗率;其次,篩選種子與拌藥,播種時可以采用農業機械,播種過程之中要嚴格控制植株間距與行間距,實現對光能與土壤資源的充分利用,保障玉米種植的產量,玉米植株間距通常控制在0.3米范圍內。相關農業專家指出,在玉米種植中可以穿插種植各類低矮農作物,如谷子和小麥等,以實現對光能的有效利用。基于農業科學角度下,密植時要充分考慮玉米葉片數量以及葉片面積等。
3、科學施肥
玉米種植中會使用化肥等各種肥料,從而滿足玉米生長對營養元素的需要,使土壤更加的肥沃,從而為玉米產量與品質提供重要保障。施肥過程之中,要嚴格控制施肥量與施肥時機,其中,對于施肥量的控制要嚴格把關,既不可以過多,也不可以過少,施肥量過多會導致出現土地板結以及燒苗等問題,施肥量過少難以滿足玉米對營養的需要。對于施肥時機的把控,要求充分考慮各個時期玉米對營養元素的需要,確保玉米對肥料的有效吸收與利用。一般而言,施肥時除了要考慮玉米各個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量,還要展開對土壤肥沃程度的測定。
二、病蟲害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方式
農業防治是一項針對于田間地頭的工作,在玉米種植開始之前,通過焚燒與粉碎等方式處理田間地頭殘留的玉米秸稈,減少蟲害、病菌的殘留,為來年玉米下種創造有利條件。
玉米播種前,要實行對土壤的深翻,避免土壤中殘留的病蟲害對來年播種的影響。此外,要鏟除影響玉米生長的雜草。玉米種植中可以采取輪作制,也就是說,按照季節每年在同一快土壤上進行各類作物的輪番種植。
以我國的河南地區為例子,頭年許多農戶會選擇種植玉米,在玉米收割后實施玉米秸稈還田,來年會選擇種植花生。由于玉米蟲害和花生蟲害的生產條件等各方面明顯不同,采用輪番種植模式可以減少玉米種植中的蟲害影響。在開展玉米規模化種植中要進行輪值作業,在保證土壤肥力基礎上,減少病蟲害防治,從而達到增產豐收的效果。
2、頻振式殺蟲燈防治方式
頻振式殺蟲燈是一種常見的蟲害防治方式,在農業害蟲捕殺中應用廣泛,該方式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光波的應用,輔以氣候與顏色等實行對病蟲害的誘捕。同時,通過頻振高壓網可以直接電死害蟲。通過頻振式殺蟲燈的應用可以實現螟蟲以及鐵甲蟲等危害玉米的蟲害的防治。
在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時,保證頻振式殺蟲燈間距的設置合理性是關鍵,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根據栽培面積、株距等合理設置燈距,保證捕殺范圍與高度合理性與全面性,避免存在盲區。頻振式殺蟲燈的應用以一定量的成本為基礎,并根據蟲害出現時間的規律合理設置投放時間與開關燈時間。除此之外,要展開對頻振式殺蟲燈的定期巡查,重點查看其損耗情況,并及時作出補充。與此同時,相關技術人員與農戶要展開對玉米田的分析,明確主要蟲害類型,并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防治對策。
3、性誘劑誘殺防治方式
性誘劑誘殺防治是一種綠色病蟲防治技術,這一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種人工合成的磁蟲化學激素在完成對成蟲誘殺同時,使蟲害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從而在實現對病蟲害防治同時,提升玉米產量。該技術的優勢是綠色環保,效果顯著,可以實現對特定蟲害的防治,不足是覆蓋面狹小,僅針對于某類蟲害進行防治。利用性誘劑進行玉米蟲害的防治,可以實現對玉米螟蟲的高效防治。
總而言之,在玉米種植過程之中,玉米栽培技術對與玉米品質與產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減少玉米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不利影響。此外,要從各個地域的環境特點出發,加強對玉米良種的培育,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保證密植的合理性,做好施肥工作。除此之外,對于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可以采用綜合使用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方式,創造出利于玉米生長的環境,從而保證玉米產量與品質。
(作者單位:471900河南省偃師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