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萍
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糧食,提高水稻產量對于解決溫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如今水稻的需求日益增強,如何提高水稻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闡述水稻超高產的概念和群體特征,及超高產生理特性、水稻超高產的栽培技術以及超級稻栽培的研究進展,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的栽培技術方法進行歸納分析。
一、水稻超高產的概念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對“超”字解釋為:超過,超出尋常的。對“高產”解釋為:產量高,高的產量。那么超高產就可以理解為:超過尋常的高產量。水稻超高產,就是在普通高產的基礎上再提高產量,再增加水稻生產的數量。水稻超高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判斷的標準不是水稻的絕對產量而是單位面積內的日產量。在不同的地區,標準也不能完全一致,一般只要單位面積內產量比上一年提高15%就算是超高產。
二、水稻超高產的生理特性
1、水稻稻穗大、粒數多。超高產水稻比一般的水稻的稻穗大,穗上的粒數也明顯的多,群體穎花量也比較大,稻米籽粒生理活性較好,實際結實產米率也非常高。超高產水稻具有較多的一、二次枝梗數和稻米著粒力度,并且具有較高的千粒重,即一般以克表示的一千粒種子的重量,這是一項重要的指標,說明超高產水稻種子大而且比較飽滿,是水稻田地里預測水稻產量的重要依據。
2、干物質生長積累優勢比較明顯。干物質是水稻種植中的一個比較常用、比較重要的指標,是指水稻在一定溫度的恒溫下,設置一定在合適的環境中,對其充分干燥、烘干,對蒸發水分后的剩余有機物進行稱量,從而檢測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植物體內有機物、礦物質等各種成分積累的多少。超高產水稻在抽穗前、拔節期、抽穗后等階段,水稻干物質積累量增加的比較明顯,植物成長的比較壯實,后期能夠支撐住較多稻穗的重量和營養所需。
3、對氮素的吸收效率比較好。氮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不同水稻對氮素的吸收效率有著明顯的差異。超高產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根莖葉代謝強度較大,對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明顯增強,超高產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也隨之顯著增強,在拔節、抽穗等關鍵時期更加明顯。超高產水稻從營養器官向生殖器官轉移運輸氮素的能力也明顯強于普通水稻,這就使得超高產水稻具備了很好的營養基礎和成長條件。
4、光合作用功能較強。陽光對于水稻的生長非常重要,據有關研究,水稻90%以上的產量來自于光合作用,因此增強水稻的光合作用,對于提高水稻產量意義非常重大。超高產水稻的單葉光合作用效率和群體光合作用效率都比普通水稻要高很多,超級水稻的葉面積一般比較大,葉子比較重,相同重量的葉子中葉綠素含量比較高,單位時間內光合速率好,葉片生長的時間較長,衰老的較慢,為水稻灌漿、結籽等生長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營養。
5、水稻植株形態良好并呈不斷改進的態勢。與普通水稻相比,超高產水稻植株稍微比較高,但是由于根系比較深,水稻的莖稈比較粗壯,基部節間韌性比較強,所以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也比較強。近幾年各國對超高產水稻的研究一直比較努力,尤其是我國和日本對水稻的研究成果尤其豐碩,目前水稻的生長形態一直在不斷改進,產量也越來越高,各種效益也日益呈現。
三、超高產水稻的栽培技術
1、控溫育苗技術。主要是在育苗階段,要根據當地土地情況,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地條件的抗病能力、分蘗力強、高產的種子品種。要加強種子處理,播前曬種1-3天,用鹽水選種、護苗種衣劑包衣,一般浸種5-7天催芽。等到芽1-2mm時,降到15-20℃,打開涼芽6小時左右播種。播種前用微噴澆足底水,但是不能有積水,播期的確定應根據插秧的時間和速度分期分批播種。要合理控制好播種的溫度。播種到出苗應保溫保濕,其中一定要注意溫度的監控和掌握,一般控制在30-32℃。當出苗50-70%時應及時撤出地膜,防止溫度過高。
2、調整水肥育苗技術。要加強水分管理。播種至出苗,要嚴格加強對水的控制,一般不應多澆水,即使有少數土地干的地方,也是適當的補少量的水。如果發現有積水的現象,就要及時清除或者打開地膜晾一晾,否則容易爛根死苗。對秧苗的施肥也要科學測算、精心實施,絕對不能大而化之,馬馬虎虎。如在秧苗2.5葉期發現脫肥的時候,每平方米苗床就應用尿素1.5-2克,稀釋100倍根外追肥,施肥后用水洗凈葉面,以免燒傷葉片。
3、平衡施肥技術。超高產水稻對肥料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大意。如:分蘗肥應分兩次施。一般在返青后施用50%,而當水稻第7葉末到第8葉露尖時,再進行第二次施肥。穗肥也應分兩次。第一次在倒2葉剛露尖時用60%,第二次在劍葉(倒1葉)露尖時把其余肥料用上。總之,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廣大種植戶只有用科學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培育出、種植好超高產水稻。
(作者單位:652103云南省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湯池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