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欽磊 常帥
牛新蛔蟲病是一種體內寄生蟲病,常發生于4~5月齡的犢牛,任何年齡和品種的牛均可以感染。牛新蛔蟲體長通常在15~30cm,幼蟲個體較小,可以侵染牛的各個臟器器官,危害嚴重時可以導致犢牛死亡,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本文主要結合一個養殖場的實際發病情況,分析了牛新蛔蟲病的診斷和防治過程,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有效防控該種疾病傳播有一定幫助。牛新蛔蟲病是由新蛔蟲屬的牛新蛔蟲寄生在牛的小腸當中所引起的一種以腹瀉、腸炎、血便、腹部膨大和腹痛為主要特征的體內寄生蟲病。由于該種疾病和腸炎流行性腹瀉癥狀十分相似,很容易被誤診,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使得多種藥物治療無效,造成嚴重死亡,給養殖戶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牛新蛔蟲幼蟲對牛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幼蟲在體內移動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臟器器官損失,嚴重的可引發肝臟病變、肺水腫。成蟲在腸道內刺激腸粘膜,導致腸粘膜損傷,形成腸道出血性潰瘍,繼發感染多種疾病,引發腸炎。另外蟲體在繁殖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毒素,引發機體過敏,陣發性痙攣,死亡率很高。
1、發病經過
2018年5月13日,某養殖場養殖的奶牛群體中陸續出現了身體消瘦,排出帶有膿血稀便,精神狀態逐漸變差的患病牛。在發病初期由于患病牛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沒有引起養殖戶的重視,等到患病牛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之后,整個病情向著牛群快速傳播蔓延,造成了危害十分嚴重。發病之后,養殖戶嘗試使用治療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的藥物進行對癥治療都取得明顯的效果。筆者接到求助之后,立即趕往養殖場進行全面的疾病調查研究。通過嚴格調查,發現該養殖場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除了未對牛群進行嚴格的疫苗免疫接種之外,養殖場的衛生環境較差,養殖密度較大,不同日齡的牛群混群養殖,很容易加重疾病傳播蔓延。該養殖場主要以犢牛發病為主,造成的死亡率較高。通過嚴格的診斷,最終確診為牛新蛔蟲病。
2、流行病學
該種疾病主要危害5月齡以內的犢牛,牛新蛔蟲為黃白色半透明的大型線蟲,雌蟲可以在牛的小腸道內產卵,由糞便排出體外之后,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之下,經20~24天的生長發育可以轉變成具有侵染性的蟲卵。犢牛如果采食了被糞便污染的各種飼草、資料,接觸外界環境,很容易通過消化道進入體內不斷生長發育,最后影響到犢牛的健康發育。母牛采食了幼蟲之后在體內不斷生長發育,最后經胎盤進入到胎兒體內,犢牛出生10~14天之后,體內的成蟲已經基本發育完善,具有很強的感染能力,并且能夠在小牛的體內產卵,不斷的侵染犢牛,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牛新蛔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典型的季節性,但在每年的春秋兩季發病率最高。
3、臨床癥狀
患病牛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嗜睡,不愿意走動,臥底不起,吃乳能力下降,或者停止吃乳,身體逐漸消瘦,大部分患病犢牛腹部嚴重膨大。先是排出糊狀的灰白色腥臭糞便,用手指輕觸糞便有滑膩感。病情嚴重時,患病牛排出的糞便中夾雜大量血液,糞便黏性較強。在出現腹瀉癥狀的同時,患病牛還會出現腹痛癥狀。用手輕輕觸碰腹部,患病牛疼痛難忍,呼出的氣體伴隨有異常的刺鼻酸臭味。
4、實驗室診斷
結合養殖場的發病經過、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可以對病情作出初步診斷,懷疑是牛新蛔蟲病,但要想確診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采集患病牛的新鮮糞便10倍生理鹽水充分混合之后,靜置15分鐘將上層液體棄去之后保留沉淀物,再次向其中加入生理鹽水,如此反復,直到上層液體清澈為止。棄去上層清澈液體,用吸管吸取底部沉渣,放置在載波片上,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能夠發現大量蟲卵存在,蟲卵外觀呈現橢圓形,卵殼較厚,呈葵花邊狀,外觀呈棕黃色和白色,結合寄生蟲蟲譜,最終判定治病原為牛新蛔蟲。
5、治療
牛新蛔蟲治療應該選擇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驅蟲藥物,結合患病牛的具體臨床癥狀進行輔助治療。常用的驅蟲藥物為鹽酸賽咪唑,使用劑量為15mg/kg體重,一次灌服。患病牛如果腹瀉不止,要及時進行補液治療。1000mL的溫水當中添加食鹽、氯化鉀、小蘇打、白糖,添加量分別為3.5g、1.5g、2.5g、20g。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病牛,使用維生素b6注射液、安膽注射液、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使用量分別為500mg、20mL、300mg、12mg、500mL,上述藥物混合之后靜脈注射每天一次,連續使用三天為一個療程。同時,下午靜脈注射5%的碳酸氫鈉注射液,每頭牛使用100mL,預防酸中毒。此基礎上選擇使用檳榔、神曲、使君子、貫眾、苦楝子,使用量分別為30g、40g、60g、40g、60g,藥物中添加適量紅糖水煎服,每天一劑,連續使用三劑為一個療程。通過采用上述手段治療14天之后,養殖場個別患病牛治療無效死亡,剩余患病牛全部恢復,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預防
不管是放牧養殖的牛群,還是舍飼養殖的牛群,都應該做好養殖環境的管理工作,定期更換放牧田,定期做好圈舍的衛生消毒和清理工作,減少養殖環境蟲卵數量,控制蟲卵對牛群的侵襲。放牧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放牧時間,下雨之后不宜外出放牧,禁止讓牛群采食帶有露水的牧草。及時清理整個放牧地區和養殖場內的各種糞便,堆積發酵,殺滅糞便當中的寄生蟲蟲卵。另外,還應該做好衛生驅蟲工作。在每年春秋兩季結合本地區寄生蟲的發病情況,及時進行體表和體內寄生蟲驅蟲處理。在寄生蟲流行高發期還可以再進行1~2次的體內驅蟲,保證牛健康,提高機體抵抗能力。另外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需要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分群,避免不同日齡的牛相互接觸,這對控制牛新蛔蟲病的傳播流行有很大幫助。日常養殖中還應該定期清理圈舍,清理飼草、飲水槽,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消滅蟲卵,預防牛新蛔蟲病的傳播流行。
(作者單位:130062吉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