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向明
黃桃樹原產于我國,國內分布較廣,如陜西、山東、河南、四川、江蘇、浙江、甘肅等地。黃桃營養豐富,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及人體所必需的纖維素、胡蘿卜素、番茄黃素、蘋果酸、檸檬酸、紅素及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果園管理時,充分了解桃樹的生長特性并加以科學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是確保黃桃產量及品質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一、黃桃樹的生長特性
黃桃樹為落葉小喬木,是喜溫樹種,喜溫喜光,耐寒能力較強,耐旱、忌澇。其萌芽力強,成枝力高,根系好氧。樹高可達8米,容易成形,易管理,掛果早,產量高,適宜在ph4.9~7.2的土壤種植。5~15年為結果盛期,15年后開始衰退。
1、溫度條件。黃桃樹喜溫喜光,耐寒能力較強,對溫度適應范圍較廣,在冷涼溫和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最佳。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8~23℃,適宜成熟期生長的溫度為23~27℃。在冬季,桃芽隨著氣溫的降低其耐寒力葉逐漸增強,休眠期能耐-18~-16℃的低溫;適宜成熟期生長的溫度為23~27℃,溫度過高過低都不利于黃桃樹的生長。溫度過高,易灼傷枝干,溫度過低易引起凍害和樹體生長不良;根系耐寒能力較弱,適宜根系生長的溫度為18℃。如根系受凍,春季長葉不久即出現凋萎,受凍輕的數年后死亡,嚴重受凍的樹木當年死亡。
2、光照條件。黃桃樹是喜光樹種,良好的光照條件是桃樹正常生長發育的要素之一。桃樹葉窄而長、中心枝消失得早、樹體開張等都是喜光的特征。黃桃樹對光照十分敏感,樹冠外圍光照充足處花芽多,飽滿,果實品質就好;反之,樹冠蔭蔽處花芽少,瘦癟,果實品質就差。光照能促進花青素的形成,促進果實著色。要注意樹木間距不宜過密,以提高光照強度,避免樹冠彼此遮陰從而降低采光條件,影響樹勢,影響花芽分化,降低果實品質。因此,果園管理時要注意提高光照強度,為果樹創造適宜的光照條件,促進果樹長勢,提高產量和果實品質。
3、水分條件。黃桃樹屬耐旱性果樹,不耐澇,怕水淹。桃樹根系忌水淹,如連續積水兩個晝夜,就會造成落葉,引發多種病蟲害,中短期積水就會導致果樹死亡。果園排水不良時,葉片薄,葉色淡,根系早衰,同化作用也會受到影響。出現落葉、落果、流膠,嚴重時樹體死亡;土壤水分也不宜過少,缺少水分時,根系生長緩慢,新梢生長弱,葉片發育不良。嚴重缺水時,根系停長,葉片卷曲、提早脫落。嚴重影響枝條、果實和果樹的生長發育,導致減產。尤其是春季,降水少的情況下,桃樹萌芽慢,開花較遲,極易發生抽條現象。果實膨大期是全年需水量最多的時期,因此要根據天氣、土壤持水量等具體情況,及時澆水,澆水宜采用溝灌或澆灌畦面,切忌大水漫灌。
桃樹的年生長周期中,有兩個需水臨界期:即早春開花后和果實速長兩個時期,此期的土壤相對持水量宜保持在20~40%。當然,不同類型的土壤其水分特性也有所不同,果農要根據果園土壤的具體情況,酌情掌握。桃樹根系呼吸旺盛,最怕水淹,因此,要提高果園排水能力,大雨、多雨或雨季,要及時排水除澇降濕,保持果園土壤濕度在合理范圍內,為桃樹提供適宜的水分環境和水分條件,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
4、土壤條件。黃桃樹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十分嚴格,沙壤土、壤土、沙土都可種植,最適宜的土質是沙壤土。黃桃樹的根系好氧,適宜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養分充足,透氣性好,排灌暢通,地下水位較低,ph4.9~7.2的土壤種植。土壤粘重的土質易造成流膠病;沙質土壤,根系易發生根結線蟲病和根癌病;鹽堿地栽培,桃樹易發生葉黃病。
5、養分條件。果樹的生長離不開養分,黃桃樹也不例外。要想樹勢健壯,花芽多,果實飽滿,必須要滿足其對養分的需求。要深施有機肥,成年樹每株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120~150g,初結果樹80~100g。根據樹勢,及時補肥。果實膨大前15~20天,每株補施0.6~0.8g硫酸鉀速效復合肥,利于促進果實膨大。對于酸性強的土壤,可在整地時施用適量石灰;對于堿性土壤,要多施農家肥。
果園管理中,應遵循樹齡小時少施,樹齡大時逐漸多施,開花結果前期以氮肥為主,中后期以磷、鉀肥為主的原則。果實發育期,需鉀量較多,適量的鉀元素能夠促進單果重量,提高果實品質,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或硫酸鉀等。另外,黃桃樹對鈣、鐵、鋅、硼等元素的反應也較為敏感。缺鈣時葉片出現紅褐色斑點,逐漸干枯,根系生長受阻,果實軟腐;缺鐵時葉片褪綠發黃發白;缺鋅時枝頂小葉叢生,果實品質不佳。缺硼時幼葉小,扭曲變厚。因此,要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微肥,從而滿足淘書對微量元素的需求。
二、主要病蟲害
生產中常見的主要病蟲害有桃瘡痂病、桃細菌性穿孔病、桃褐腐病、桃流膠病等,主要蟲害有桃蚜、桃潛葉蛾、 蚧殼蟲、山楂紅蜘蛛等。
1、桃瘡痂病。黃桃瘡痂病又稱黑星病、黑痣病,是為害桃樹生長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果實,枝梢和葉片也可受害。病菌在枝梢病斑上越冬,溫暖潮濕條件利于發病。發病率的高低還受果實成熟早晚的影響,果實成熟期越早,發病率就越低;反之則越重。
(1)發病癥狀。病菌只為害果皮、病枝表層。果實發病,初期生出圓形褐色小病斑,發展后病斑逐漸擴大,多個病斑融合連片,果皮停長。后期病果木栓化,嚴重時冰果開裂;枝梢發病,初期出現圓形褐色病斑。發展后呈深褐色的隆起病斑,有時伴有流膠現象;葉片發病,初期葉背部生出灰綠色的不規則狀病斑。發展后,病斑呈褐色或紫紅色。后期,病部干枯,穿孔。嚴重時葉片早脫早落。適宜發病的溫度為23~27℃,雨天越多,發病率就越大。
(2)防治方法。防治桃瘡痂病應遵循農業防治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農業防治。加強果園管理,適時整形剪枝,提高果樹間、枝條間的通風透氣采光能力。將地面及樹上的病枝、枯死枝、僵果、落果等徹底清除,集中處理,減少初侵染源。果園內土壤持水量要合理,提高雨后排水能力。結合果樹長勢、生育期等具體情況適時適量的施肥,增施有機肥,氮肥不宜過量。還要及時進行葉面噴肥,適時補充微量元素,對提高果樹抗力,促進產量和品質,都具有顯著效果。
藥物防治。在芽膨大前,可用布波美3~5度的石硫合劑噴施枝干,消滅越冬菌源。落花后可用苯菌靈、嘧菌酯等藥物防治,15天左右用1次,連用2~3次。發病初期,可用靚果安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噴霧,2~3天噴1次,連噴3次。藥物防治時,要幾種藥業輪換使用,葉片背面也要噴到,以提高防治效果。
2、桃細菌性穿孔病。桃細菌性穿孔病是常見高發的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枝干、果實。防治不及時,易導致大面積流行,使產量受影響。病菌在枝梢上的潰瘍斑內越冬,翌年春季萌發活躍,進行危害。病菌可通過風雨、霧水、昆蟲進行傳播,病菌從葉片氣孔和枝梢皮孔侵入寄主,引發病害。每年3月份即可引發病害,葉片一般在5月發病。果實在6月份開始發病,7月份為盛發期。干旱少雨,光照適宜,果園密度合理,通風良好,排水通暢,蟲害少的情況下發病率低;反之發病率高且發病重。另外,不同品種,養分不足,氮肥過量等也直接影響發病率。
(1)發病癥狀。葉片染病,初期葉片上生出水漬狀斑點。發展后擴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病斑。病部周圍有黃綠色暈環。后期病斑干枯,脫落,穿孔;枝干染病,枝梢上出現以皮孔為中心的圓形稍凹隱陷的病斑,病斑呈褐色至紫褐色。感病嚴重的1~2年生枝梢,冬季至萌芽前枯死;果實染病,果實表面生出圓形中央微凹陷的病斑,呈暗紫色。干燥條件下,病斑干裂;潮濕條件下,病斑上生出黃白色粘狀物。
(2)防治方法。黃桃樹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應遵循農業防治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農業防治。結合本地氣候、土壤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宜的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氮肥要適量。提高雨后排水能力,保持果園土壤雨停水干,降低園內相對濕度,減少發病因素。適時剪枝整形,枯枝、病梢、落葉、落果等清除要徹底,并要集中處理,消滅越冬菌源。盡量避免與杏、李等核果類果樹為鄰。
藥物防治。早春萌芽期,可噴施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也可噴施植物疫苗300~500倍液, 鏟除越冬菌源。落花后半個月至6月間噴地益銅500~1000倍液。
幼果期可噴施600倍液代森鋅,或4000倍農用硫酸鏈霉素等藥液,15天噴1次,連噴2~3次。
3、桃蚜。桃蚜別名膩蟲、桃赤蚜、菜蚜等,是一種廣食性害蟲,可危害多種植物,如桃、梨、李、梅、櫻桃等果等還可威海多種蔬菜,如白菜、甘藍、蘿卜、馬鈴薯、甜椒、辣椒、菠菜、芥菜等,嚴重影響林果業及蔬菜業的生產效益。
(1)危害癥狀。成蟲和若蟲在葉片、嫩莖、花梗等部位吸食寄主汁液為生,同時還是多種病毒的主要傳播者。受害葉片的褪綠變黃,皺縮。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植物正常生長受到嚴重影響。
(2)防治方法。目前,藥劑防治是防治蚜蟲最有效的措施。加強管理,及時清除病殘枝葉及雜草。保護害蟲天敵,如瓢蟲、食蚜蠅、草蛉、煙蚜繭蜂、菜蚜繭蜂、蜘蛛、寄生菌等。充分利用桃蚜具有趨光性的特點,采用黃板誘蚜。藥物防治可用1000倍的40%樂果乳油水液,或15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水液,或1500倍的80%敵敵畏乳油水液,或 4000倍的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00倍的50%二嗪磷乳油水液,或1000倍的40%乙酰甲胺磷乳油水液等噴施防治,建議幾種藥液交替使用。
果園管理時,充分熟知黃桃的生長特性并根據這些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再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從而確保桃樹良好生長發育,確保產量和品質。
(作者單位:725806 陜西省白河縣宋家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