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林
因為我國經濟與社會不斷的發展與進步,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獲得相應的提升,對此人們在食品安全與營養方面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種類,要想讓水稻更具有機性、質量更高就需要做好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因此,應著眼于稻田整個生態系統充分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采用多元化的防治手段,將“控害作用”發揮到最大從而確保水稻優質高產。
1、簡析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的基本原則
從水稻的生產過程出發,關于病蟲草害的防治尤為重要的技術環節及流程,以往的防治多數憑借化學農藥的功效,可是當代對于水稻品質的要求應是無公害與純天然的,所以在水稻生產中絕對不可以施用化學農藥,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難度。那么在水稻防治工作中,需要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手段,以此對災害的發生加以控制。基于從稻田整體生態環境的視角出發,采用綜合性的防治技術,為水稻提供一個病蟲草害難以生長與傳播的生長環境;與此同時也能為病蟲天敵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在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上確保稻田間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維穩。關于水稻的病蟲草害防治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對于病蟲草害數量嚴格控制,并不是將病蟲草害徹底消除。而且應將農業防治作為主要的防治措施。例如科學選種、稻秧優質培育、適時移栽、做好稻田管理以及合理輪作等等,這些措施均能起到預防以及把控水稻病蟲草害的作用。要是已經有病蟲草害發生,則應該堅持將物理、人工做為主要防治手段,例如稻鴨共育、人工除草、安置殺蟲燈。只有當田間發病情況已經達到防治指標,但是上述農業與物理防治手段發揮不出原有作用時,才可以選擇適當的生物農藥加以防治。
2、水稻常見病蟲草害的發生與防治方式分析
(1)水稻蟲害
第一,采用綜合稻田種養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稻飛虱等蟲害威脅。據有關研究調查表明,通過稻魚系統可以有效控制稻飛虱蟲害的發生,例如在稻田中飼養彭澤鯽通常情況下可以降低約35%至46%的蟲口密度;而在稻田中養蟹也能抑制稻飛虱的產生,通常發生的年份不需要通過藥物防治,也能以此對稻飛虱進行控制;在稻田中飼養蝦針對稻飛虱的預防效果能夠達到約37%左右;稻鴨系統在防除稻飛虱上具有尤為顯著的效果,和使用吡蟲啉防治相比能夠降低稻飛虱數量61%至93%,針對稻飛虱這一種害蟲來講,通過稻鴨共育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替藥劑防治。之所以這種綜合系統能夠對稻飛虱加以控制,是因為:①稻飛虱通常取食的選擇是水稻中下部位,而所養殖的水禽通過活動能夠讓害蟲從植株掉進水中,從而取食蟲體這樣就能降低害蟲的危害,特別是鴨子尤其喜歡水生小動物或者是昆蟲類,鴨子不僅會捕食稻飛虱而且也會捕食蜘蛛等,因此大大降低了稻飛虱數量,而且也使得稻飛虱和稻田蜘蛛的良性比例提高,由此可見稻鴨共育有助于防治稻飛虱。②由于有養殖田的水位比非養殖田的水位相對較深,使得稻基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這也就將稻飛虱生存范圍縮減,自然而言就降低了病蟲危害,根據稻農的種植經驗,當第四代褐稻虱在稻田爆發高峰的前一周,在田間灌水大約深度為25厘米至30厘米,維持該水位深度八、九天左右,就可以達到驅蟲殺卵的重要目的。
第二,因為大部分害蟲具有一定的趨色性與趨光性,那么就可以在田間設置黃板或者是殺蟲燈對田間成蟲進行誘殺。應確保每盞殺蟲燈能夠在2至3公頃的范圍內形成輻射。每年的5月旬至8月中旬,在18時將殺蟲燈打開在凌晨4點左右將燈關上,這能大大提高成蟲的滅殺率。與此同時可以在6月份下旬直至7月份中旬將長25厘米寬20厘米的黃板,每畝應懸掛20張左右能夠有效防控葉蟬、稻飛虱等。
(2)水稻病害
第一,高品質水稻所選用的種子應該選購專門生產單位提供的。在浸種前選晴天將稻種充分鋪曬3至4天,這樣可以借助紫外線將在稻種表面附著的病菌有效殺死,以此增強稻種生活力,還能提高其發芽率。在曬種結束之后就應使用鹽水選種,應選取飽滿而且熟度好的稻種,保證其能夠發芽與出苗。除此之外,應做好浸種與催芽工作。過濾出含量為1%石灰水中的渣屑,之后再將種子浸泡48小時左右,對種子進行消毒。在處理后使用清水將種子進行沖洗,之后則是種子催芽。在進行催芽時應控制溫度與水分這兩個因素,從而避免“燒芽”現象的發生。
第二,在田間發病程度達到防治標準,可是農業防治難以發揮作用,那么則需要通過生物農藥進行防治。
①稻瘟病? 在水稻稻瘟病的染病初期,可以在每畝稻田使用40克(芽孢1000億/克)的草芽孢桿菌兌30千克的水對田間進行噴霧,噴霧周期為一周,這樣可以對稻瘟病進行有效防治;
②紋枯病? 這一種在水稻的分蘗期直到孕穗期都十分常見的病害,發病率高于30%的時候,就應該使用生物農藥對其加以防治。每畝稻田應使用含量為5%,劑量為150毫升的農用井岡霉素兌45千克的水進行田間噴霧,每一周噴霧一次,最好持續使用3次左右。
③水稻草害
針對稻田草害防治而言,在其防治過程中嚴禁應用生物化學農藥,應該使用“誘草滅草”、人工拔草或者是稻鴨共育等手段。要是田間雜草數量與規模較少,只需要通過人工拔除就能起到防治。通常在大田進行移栽之前,需要人工除草一次,這樣能夠對稻田雜草的發生進行有效控制。與此同時,在生育階段,要是有大齡雜草出現也應開展人工拔除操作。除此之外,在移栽之前的45天左右可以對稻田進行持續灌水,維持田間濕潤可以對雜草生長加以“誘導”。之后通過多次的翻耕把田間雜草埋進泥土下。
綜上所述,文章從水稻防治病蟲草害的基本原則出發,針對其病害的防治手段進行相應的簡析。在進行防治時應依據稻田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防治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在對水稻病蟲草害進行有效防治的基礎上,提高水稻品質與產量。
(作者單位:135300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柳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