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華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病害,是嚴重影響水稻生產的病害之一。稻瘟病分布十分廣泛,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米質,給水稻生產造成嚴重損失,流行年份可造成水稻減產 10%~20%,嚴重時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經過科學家的大量調查和深入研究,對該病的防治已取得可喜成績。但由于品種更替、氣候變化、栽培耕作制度改革及病菌生理小種組成變化等綜合因素影響,稻瘟病的發生和危害仍然是我國各稻區面臨的難題。本文對 2018年武夷山市稻區稻瘟病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并對 2018年采取的應對措施進行總結,發現此病產生的原因與品種抗性差、天氣條件適宜、多量偏施氮肥等有很大關系。針對此病發病誘因,提出綜合防治策略,以供參考。
一、稻瘟病主要發病品種及發病情況
水稻作為武夷山市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41萬hm2,占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94.5%,其中早稻40.8hm2、中稻 1.07萬 hm2、晚稻 0.3 萬 hm2,年產稻谷約0.965億 kg。武夷山市是稻瘟病重發區。早、中、晚稻不同品種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稻瘟病,尤其是穗頸瘟,對該市的水稻產量與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武夷山市2018年稻瘟病發病情況比較嚴重,與中等肥力土壤相比,肥力較高土壤稻瘟病情況更加嚴重一些,其中甬優1540以及甬優6號的情況非常明顯,隆兩優明1998、中浙優8號屬于中等病情,而和兩優332、野香優676情況較輕。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存在差異。甬優1540在中稻上均有發生,發病面積約2000hm2,平均株發病率7.21%,損失率約3.38% 。甬優9號在中、晚稻上均有發生,發病面積約666.7hm2,平均株發病率 11.40%,損失率約5.0% 。中浙優8號在晚稻發病率較高,發病面積約1333hm2,平均株發病率 15.46%,損失率約 4.5% 。和兩優332、野香優676發病情況較輕,為零星發生。
二、稻瘟病發病癥狀
苗瘟。轉青期和鞘葉期為主要發病期,病害侵染后一般不會形成病斑或是病斑不夠明顯,病株會逐漸變為灰褐色或是黃褐色,最終干枯。
葉瘟。急性病斑,通常是橢圓形并且呈現水漬狀,顏色是暗綠色,另外病斑上會形成灰色霉層十分濃密,有著較快的傳染速度,在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會向慢性病斑轉變。慢性型病斑,顏色為褐色,形狀為紡錘型。其病斑中央呈現灰白色、中層呈現紅褐色,外圍是黃色,在其上端與下端均有沿著葉脈形成褐色條紋。病斑大小并不固定,然而形狀較為統一。
節瘟。抽穗前后是其主要發病期,其染病位置與地面較近, 2—3節同時出現病癥的情況也較為常見,先是葉鞘后莖節被病菌侵染,形成褐色小點并逐漸擴大,顏色變為黑色,圍繞節部持續蔓延,在節部由于糜爛出現斷折現象時,會導致植株出現大面積倒伏。
穗頸瘟此種類型又被稱為吊頸瘟,主要在穗基部節出現病癥,病斑主要為灰褐色或是褐色,由穗頸部位不斷向上端與下端蔓延。孕穗期到始穗期是其主要發病期,會導致谷粒不夠飽滿,若發病時間較早,則會導致谷穗或是白穗還未出葉鞘時,即已經枯死。若是發病期為乳熟期,則會導致谷粒為半實粒狀態,而在黃熟期出現病情,則不會對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三、稻瘟病發病原因
1、氣候適宜稻瘟病菌繁殖、蔓延
2018 年氣候十分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從田間發病情況也可以看出,2018 年穗頸瘟是隨著降雨分批次侵染的。2018年梅雨季節突出 ,6 月 30 日 至7 月 12 日的連陰雨,導致感病品種葉瘟提早發生,病株率達97% ~100%,同時為后期發生穗頸瘟積累了充足的菌源基數。降雨量增多、日照天數減少對稻瘟病分生孢子發育存在促進作用,進而導致病害感染情況加劇。
2、品種抗性差
通常情況下,稻瘟病的流行與否,與水稻品種的抗性關系很大。而且隨著稻瘟病生理小種的變化,無法保證上年抗病性相對較好的品種今年是否依舊抗病。
3、多量偏施氮肥
氮肥在稻瘟病發生方面具有較大影響,在低肥、中肥以及高肥不同條件下,稻瘟病發生概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在高肥區病害發生情況較為嚴重,并且具有一定普遍性,在中肥區稻瘟病病情得到緩解,而在低肥區病害發生情況較輕,主要原因在于隨著氮肥施量增多,同樣會為分生孢子發育創造條件,提高稻瘟病發生概率。
四、稻瘟病綜合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優選抗性品種
結合武夷山地區實際情況優選耐病、抗病以及優質品種。所選抗病良種,必須經過試驗示范方可大面積推廣。對生理小種變化加以注意,保證其抗病性不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選用品種時最好選用2個以上的品種搭配。比如適合武夷山地區種植的和兩優332、野香優676以及其他抗病性強的品種。同時,做到病田不留種,病草及時處理,減少菌源基數。
2、 加強水肥管理
施肥原則:施足基肥,巧追肥;用好基肥,重點看地;合理追肥,重點看苗;自防病考慮,減少氮肥用量,適量增施磷肥和鉀肥。用肥按照“控氮穩磷增鉀”的基本要點,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以控制在 2∶1∶1 為宜。同時,注意配施有機肥,有機肥務必充分腐熟。對土地進行合理平整以及淺灌,在水稻分蘗期應該進行排水曬田處理,在孕穗至抽穗期間應該進行淺灌處理,保證水稻生長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應該設計一個曬水池,使灌水溫度能夠得到提升,不但能夠促進水稻生長還能夠使其抗病性得到充分提升。
3、把握好用藥關鍵時期,選準藥種,提高防效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應抓住關鍵期。播種前,用 75%三環唑2000倍液浸種24 h,取出沖凈,催芽播種。為了準確及時用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應把握好關鍵的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期噴藥,藥量要足,并選 2 種以上的藥種交叉使用。選晴天或早上露水干后噴藥。在病害初期可以通過噴灑405富士一號1000倍液以及20%刻瘟唑1000倍液等藥劑進行有效控制。并且在這些藥劑中調合40mg/kg的春雷霉素、展著劑,能夠使效果得到充分提升。在葉瘟防治方面,需要連續進行2次,對于穗瘟防治,則需要對抽穗期預防加以重視,齊穗期與孕穗期是最佳防治時期。
(作者單位:354300福建省武夷山市新豐街道三農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