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時代,“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取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因此,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投入了大量資金,制定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為打好這一仗做了充足的準備。精準扶貧是一項由多個部門共同合作開展的業務活動,存在內容復雜多樣、信息共享程度低等問題。由于扶貧工作的特殊性,我國在審計方法、信息公開、制度建設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通過對國家審計在扶貧政策落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扶貧項目審計區別于其他項目審計的重點審計內容,以及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精準”的獲取審計證據,出具更可靠的審計報告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及審計重點
1.扶貧資金使用不精準及審計重點。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是扶貧政策的落實、是否實現脫貧的重要體現,也是扶貧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通過審計發現,在扶貧資金撥付分配過程中仍存在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現象。甚至有些地區采用“大水漫灌”式,普遍撒網,扶貧資金投入渠道分散,損失浪費,資金使用對象缺乏針對性,沒有發揮精準扶貧的作用。例如:2019年4月2日,審計署發布公告對上一年度第四季度的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了說明,審計組共計抽查了29個貧困縣,其中包括重點扶貧縣二十個,涉及資金111.2億元。同時重點問題項目1704個,其中設計386個單位、230個鄉鎮以及663個村子,審計人員共計入戶走訪了1141個貧困家庭。審計時發現,大多數被審計地區堅持落實扶貧政策,加大對貧困家庭、殘疾人員、重病人員的救助,并通過扶貧項目積極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但仍有小部分地區存在濫用扶貧資金、重復發放補貼資金、套取扶貧資金等違規行為,共涉及金額2.14億元。從以上審計公告中我們可以發現做好扶貧資金使用“精準”是當前審計重點工作之一。審計在扶貧資金使用方面應重點關注資金是否產生了最大效用。例如,扶貧資金是否按時準確發放、資金使用范圍是否合規。由于扶貧資金是財政專項資金,審計人員可以調取當地財政部門的預算報表、決算報表、財政指標支付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的問題。
2.扶貧對象不精準及審計重點。扶貧政策是針對貧困地區、貧困家庭指定的特殊政策,扶貧對象的精準性是扶貧政策準確落實的前提。但由于人力資源受限,部分地區對本地、本村的貧困人員的真實情況了解并不是很清楚,存在誤將非貧困人員納入貧困人員的范圍內。同時,更多的是另一種情況,由于信息缺乏共享性,扶貧部門人員、村干部等的自私自利行為,將許多不符合條件的對象故意納入扶貧體系之中,導致真正貧困人員無法得到幫助。例如,審計署公布2018年度第四季度扶貧攻堅戰方面存在的問題中,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江西省萬安縣、黑龍江省望奎縣無勞動能力、殘疾等符合貧困扶持條件的549名對象,應當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但卻沒有得到幫扶,導致少獲得低保資金70.97萬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根據政策規定,該地區1077名困難殘疾人本可以享受政府代繳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費,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并沒有獲得,共涉及資金12.77萬元。為什么這些真實的扶貧對象會無奈“消失”?扶貧工作中精準確認扶貧對象是政策落實的關鍵。針對這一問題,審計時應關注審計對象的全覆蓋,確保扶貧對象全面得到扶持,排查不符合制度規定的項目。審計人員對已確定的扶貧對象進行抽查并實地考察,對居民的舉報情況進行特別關注,詢問當地扶貧對象是否得到救助,對扶貧檔案進行規范化管理。
3.扶貧項目實施不精準及審計重點。項目是政策落實的載體,政策是項目的根基,精準立項是扶貧攻堅戰中最重要的一步。通過近幾年的審計發現,我國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常常表現出項目立項不精準,導致項目的建立對扶貧地區的經濟發展并無幫助。主要原因是立項前期準備工作不夠,證據獲取不充分,甚至有的部門直接采用電話了解替代實地調研,盲目的確認立項結果。同時,還存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以少充多、以次代優,使得整體項目實施效果不佳,造成項目設施閑置或無法使用,扶貧工作只浮于表面,造成花錢辦了件沒用的事。例如,2018年12月底審查發現19個地區190個扶貧項目存在進展緩慢、建成后閑置或無法使用、因管理不規范效益不佳甚至形成損失浪費等問題,涉及金額1.59億元。因此,對于扶貧項目的審計也是扶貧審計的關鍵之一。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漏洞的主要原因是審計介入不及時,事后審計往往只能揭露問題并進行處理處罰,而不能做到事前監督,防止決策失誤。對于特殊項目,必要時聘請專家進行檢查,準確度量扶貧項目的落實情況是審計時應關注的重點之一。
4.扶貧效果不佳及審計重點。扶貧的根本是為貧困人民提供生活保障,幫助他們站起來、富起來,而不是一味的幫扶。但通過審計報告,我們發現部分幫扶地區扶貧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貧困戶沒有真正掌握脫貧技能或沒有意識將技能運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就業扶貧項目中,有些地區通過對貧困家庭進行廚師技能培訓,并頒發合格證書。但培訓結束后發現,竟沒有一人持證重新就業。脫貧政策雖然得以實施,但實施效果不佳。二是對貧困戶幫扶過程中并沒有改變扶貧對象的經濟水平。如對某地區進行養殖扶貧,申請的財政扶貧資金以牲畜的形式發放給貧困戶,但后續發現大部分貧困戶并沒有繼續養殖,而是采取賣給他人飼養或是直接送到屠宰場。原因在于,當地政府對扶貧項目前期調研時缺少對市場環境的估計,加之農民大多缺少養殖經驗,導致預期目標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因此,審計時需要考慮扶貧項目的預期收益,確保項目能真正為扶貧對象帶來經濟利益上的輸送,而不是僅僅依靠理論數據進行猜測。
二、精準扶貧審計實施路徑分析
1.改變審計證據的獲取方式。傳統的紙質審計證據獲取方式較為復雜,獲取難度較大。審計人員限于空間和時間的范疇通常采取抽樣取證,這種取證方式會對審計報告的真實性造成一定影響。信息化時代的產生造就了技術化環境,云計算、數據庫躍然而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任何人或事都可以被數據化。例如,審計人員可以通過GPS記錄扶貧物資的發放情況,獲取GPS記錄的電子數據作為非財務信息審計證據或利用LBS,通過無線電通訊網絡,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信息,判斷扶貧對象的生活軌跡進而推測出經濟水平,對于預測結果與扶貧標準相差較大的予以特別關注。通過利用現有科技技術,審計人員可以更快捷、更全面的獲取審計證據,提高了審計效率。
2.借助大數據技術加強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審計制度,不僅要結合一個國家的最新政策要求,還要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形成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現代化審計制度。借助大數據技術,審計人員可以對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員信息,建立歸口管理。一方面可以收集全部的信息數據,對扶貧項目進行全面調研分析,加強事前監督。另一方面可以構建信息云平臺,加強信息資源共享,消除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后續審計問題。審計人員即使不在現場,也可以通過數據篩選,及時發現不符合扶貧政策規定的項目或扶貧對象。
3.加大扶貧審計過程的監督力度。扶貧資金使用分散、扶貧對象確認有誤、扶貧項目實施不規范,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審計監督不到位引起的。為了更進一步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應當加強對精準扶貧全過程的監督,達到對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在前期階段,審計人員要重點審查扶貧資金的發放標準,檢查扶貧對象是否合理,項目審批是否合規等。在扶貧階段,審計人員要注意相關財務資料的真實性,與國家下達的政策規定進行比較。在審計工作完成后,審計人員要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同時事后持續關注審計整改建議的落實情況也是十分必要的,審計的目的就是確保審計發現的問題得到整改,為后續扶貧項目提供可借鑒的意義。
4.積極公布審計結果,提高審計結果的可利用性。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強信息公開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就變得十分重要。精準扶貧審計是國家審計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主動的公布扶貧審計結果可以讓其他政府部門、企業、社會民眾等共同參與到對扶貧工作的監督工作中。這樣做的目的,首先確保了社會公眾、企事業單位對國家財政資金的監督權、知情權。人民可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在一定程度上給相關部門施加了壓力,減少了機會主義行為。其次提高了審計結果的可利用性可以減少不合規行為的出現,當不合法行為暴露在陽光下,人們可以輕易判斷出哪些方面容易存在問題,進而對這些方面給予更多關注。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