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
從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開始,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非常重視,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強調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這充分體現了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視上升到了全新高度。
一、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
1.意識形態及其理論釋義。“意識形態”一詞源自于西方,產生在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出現之初更傾向于是一個哲學概念,法文、德文、英文中的該詞匯在漢譯中一般都譯為“意識形態”、“觀念形態”或“思想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非常關注,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關注從本質來說停留在哲學的理論層面。列寧對意識形態工作確立為政黨工作內容起了關鍵作用,他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后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對意識形態的相關概念進行了完善。同時,列寧還在具體實踐中完成了將意識形態從一個理論概念衍變成為政黨的一項具體工作內容,并且最早提出了要加強意識形態制度建設。
2.意識形態工作及其作用。①意識形態工作的內涵。從不同的視角對意識形態工作定義的概括有些許的區別,本文是從意識形態的主體、途徑、目的的角度進行界定。意識形態工作是指某一個政黨(階級、群體),通過一系列意識形態的構建、傳播、解釋、推廣,把自身的政治主張轉化為現實,傳播到社會大眾當中,在實踐當中實現貫徹自己的意圖和宗旨的活動。中國共產黨一直很重視意識形態工作, 因為高度重視、善于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維護意識形態工作的安全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與意識形態工作相關工作,曾使用過“宣傳工作”、“政治宣傳”、“教育宣傳”、“鼓動工作”、“宣傳鼓動工作”等稱謂。現在所說的“意識形態工作”,是泛指一切與意識形態相關的工作,包括對意識形態的理論研究和對意識形態的宣傳工作。②意識形態工作的作用。意識形態工作有著其獨特的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a.辯護作用。即在政治活動中,意識形態可以通過論證現實的合理性來維護現實、解釋現實的不合理性來改變現實。其改變現實的主要途徑是運用辯護的結果來影響具體政策,從而改變現實社會走向。b.批判作用。即針對對立思潮和思想體系挑戰的針鋒相對,這是意識形態內在強大的主動性功能。c.引導作用。也就是通過非強制力的渠道實現引導社會、動員大眾的目的。d.整合作用。即通過意識形態去處理政黨(群體、階層)內部、與其他各群體、階層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在超出具體利益訴求之上形成思想層面的統一性。e.認同作用。即通過調節意識形態內容的生產和分配,盡可能讓社會大眾認同政黨的價值主張、綱領,實現執政的合法性及穩定性。
二、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形勢
1.價值理念互動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認同帶來挑戰意識形態領域一直被稱作沒有硝煙的戰場。所謂沒有硝煙在于沖突的隱蔽性,而所謂戰場就在于沖突的殘酷性。西方國家在冷戰結束之后,從未放松過把自身的意識形態內容進行傳播推廣的努力。盡管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體系有其本質的缺陷性和虛偽性,但由于裹挾其進行滲透的是西方國家目前在經濟發展現狀的表層優勢,以至于有一部分人用理想中的民主概念來關照中國的現實,進行批評、指責。同時,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多樣性也就對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造成干擾。
2.工作能力不足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解釋帶來挑戰。①意識形態工作構建力的不足。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構建既需要尊重本國本地區的歷史特點,也需要一定程度結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共識,更需要反映出執政黨自身的價值取向。我國由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歷了較為曲折的探索過程,直到21世紀之初才開始系統性地進行意識形態構建工作。目前,無論是從構建的力度還是深度都未能準確實現上述目標。②解釋權不足帶來的挑戰。意識形態交鋒首先是關于現實生活“解釋權”的較量。從認知——解釋層面來看,還做不到用通俗化、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詮釋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內容上也沒有完全成為人民群眾“生活邏輯”的真實表達;另一方面,針對價值理念互動之下多種思潮對社會問題做出的多種質疑挑戰進行的回應性解釋較為乏力,也沒有能夠建構起回應意識形態挑戰的各種機制和方法。③引領力不足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是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在解釋層面缺乏豐富的形式和產品,甚至出現學科建設中“失語”、教材內容中“失蹤”、學術論壇上“失聲”、文化傳播中“失魂”。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引領能力弱化的現象較為明顯。
3.渠道更新變化的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控制能力帶來挑戰。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打破了過去政黨和政府壟斷信息發布的局面,尤其是意識形態的對立方利用自身的科學技術優勢,在新興傳播推廣領域進行滲透,最深層的影響就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渠道控制能力被削弱。
三、做好當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途徑
1.以強化工作責任來推進意識形態工作。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明確要求:“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要切實履行好各級黨委(黨組)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責任”。工作責任制是中國共產黨推進各項工作的成功經驗之一,對于意識形態責任由于其主體責任是一項集體責任,也就是有各級黨委(黨組)來承擔,因此落實責任就必須由各級黨委(黨組)把責任進行再分解,再明確。第一,以促進履責來促進落實。要向組織成員明確責任歸屬。明確盡管意識形態主體責任是集體責任,而且要明確意識形態責任通常會貫穿與業務工作之中,除主體責任之外還有首要責任、主要責任和直接責任。一旦出現責任事件,所有責任人都要承擔相應責任,由此必須特別重視工作職責的日常履行。第二,以促進問責來促進落實。近年,中國共產黨加大了治黨規范化的力度,并將黨內工作開展納入了依法治國的范疇。在黨內法規體系日漸完善的趨勢下,首先必須嚴格執行現有問責的途徑和要求,其次必須進一步將意識形態工作的問責內容具體化。中共中央最近幾年陸續出臺了《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以及《黨委(黨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其中《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突出的強調要落實黨管意識形態原則,并且對于各級黨委(黨組)在意識形態工作方面的責任、意識形態陣地范圍等內容進行了明確。同時,更加具體地明確了總體要求、責任要求、考核監督和責任追究,再次強調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各級黨委(黨組)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黨的建設,尤其是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另外,還明確要求各級黨委(黨組)組織部門把意識形態工作情況納入干部的各項考核,為此專門提出了一些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這些舉措標志著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開始全面實施。
2.以加大主動作為來推進意識形態工作。既然意識形態工作是政黨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在當前相對較為復雜的工作背景和形勢之下應該把握好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更加積極主動的開展工作。①主動梳理現有工作中的短板不足,正確的分析研判自我工作能力和現狀。②主動加大意識形態工作的推進力度。在組織內部形成思想上的壓力,進而形成行動上的推動力。③主動應對工作中的挑戰考驗。尤其對于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價值互動必須積極應對,同時不斷提升應對的底氣和能力。
3.以提升創新能力來推進意識形態工作。①加強領導能力。通過完善構建執政黨對意識形態的構建、解釋、傳播、推廣各環節的組織領導體系來實現政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通過利用好各種渠道平臺、手段方法來做好事前的引導工作、疏導工作。形成既符合意識形態理論特點,又符合政黨要求的工作效果,用實際工作的有效推動強化領導力。②創新工作形式。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必須特別重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要針對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積極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主流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各種輿論場。③強化互聯網意識形態工作。中國共產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這是針對互聯網時代的意識形態傳播、推廣途徑的新變化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迫切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充分運用政治權威實現對互聯網意識形態一定程度的掌控和引領,實現思想上的領導;另一方面涉及互聯網的問題必須用互聯網思維去解決,要培養具備專業能力的工作隊伍及時應對和處理問題,實現能力上的領導。
(作者單位:中共長沙市委黨校政法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