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吉
20世紀初,我國的小資產階級開始萌芽,民族工業逐漸興起。由于我國之前一直處于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工業和資產階級的興起伴隨著的困境是社會上極度缺乏技能型人才,缺少職業人才培養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舊的生產模式和教育方式難以適應當時的工業發展狀況和社會的大量需求。如何改變這種狀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成為社會各界探討的話題。在我國面對這種困境時,我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者們一直在尋找改變我國教育狀況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契機。在1917年5月6日,我國職業教育家們在上海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首次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理念,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改變我國落后的小農經濟的關鍵。
一、中國職業教育思想的緣起
中國教育職業教育萌芽時所經歷的時代正值我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國內政權動蕩不安,社會環境尤為混亂,在這種情形下,廣大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社會的混亂也導致經濟蕭條,舊的經濟模式成為勞動人民的枷鎖,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這時要改變這種落后的社會狀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是突破口,如何來實現經濟形勢的轉變就成為社會各界愛國人士關注的重點。在當時國內愛國主義青年一直有著救亡圖存的思想,一直勵志于振興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當時就衍生出了教育救國方針,開展教育救國怎樣扭轉舊的教育模式是關鍵,要適應社會發展,教育更要務實,要有所用,注重實事救國。職業教育思想理念有別于當代其他教育思想,要想擺脫目前國內的經濟狀態,必須要通過發展實業,振興實業,才能夠更好地解決當時的國內面臨的經濟困境。而這種實業教育方式又是有別于一直以來的傳統知識傳授方式,在當時具有時代創新性。怎樣能夠更好地傳授知識,運用所學,如何將這種教育方式運用到現實社會中,并被社會認可是重中之重。當時社會教育思想中沒有職業教育思想的理念,新教育理念的誕生離不開對現實教育狀況考察,和多方面實踐的經驗,通過對新的實踐和經驗的不斷總結,得出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教育理念。要想辦好實業教育就一定要打破固有陳舊思維,充分利用社會上的資源,結合社會上的職業需求,興辦職業教育,只有結合社會需求,所辦的職業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國職業教育家們通過不斷地探索,著力于改革中國教育狀況,他們認為創辦的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拉動就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推廣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職教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職教社是我國首個研究職業教育的載體,并受到當時各界重要人物支持。職教社為推廣的職業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奠定堅實基礎,并且為職業教育組織擴張提供載體,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在此基礎上,1918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首個職業教育學校中華職業學校,切實將其理論思想應用到社會當中去。由此,中國的教育界開啟了嶄新的篇章,職業教育走入教育界舞臺,并最終發揚光大。創辦職業教育要有符合職業教育的特性,職業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滿足社會需求,職業教育學校要和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將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理論中,職業教育既要傳授知識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學模式也異于傳統方式,實施授課和工作并重。在實踐中尋找新理論,在理論傳授過程中注重實踐。我國的職業教育家在職業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們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資金大部分是自己籌資建設的,當時職業教育的興起也給社會輸送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能型人才,這群人才能夠在畢業后直接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去,為社會供應了很多亟需的人才。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通過這種實業教育,在傳授理論的過程中不斷實踐、勇于探索,并尋找這其中的規律,總結辦學的經驗,最終通過教育家們不懈地努力,建立了近現代教育系統中的新模式,幾乎建立了一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二、中國職業教育的內涵
中國的職業教育注重教育的實用價值,所主張的是所教育的學生能夠直接從事社會上的職業,出校門后有立足的能力,在養活自己的同時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所倡導的口號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授職業技能,更要注重全面素質的發展,并且希望為學生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職業道路,和自身的興趣相結合,是以實用性為目標的。辦好職業教育要和社會上各種職業保持密切聯系,既要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能解決社會需求的問題。中國的職業教育的基本內涵包含三個層面。
1.興辦職業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職教理念。中國的職業教育家們為我國的職業教育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們的這種不私奉獻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體現出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職業教育是針對改善人民生活,改變舊的教育狀況為目標的,這種為人民謀幸福和出路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就國內當時的教育狀況,國內要想改變當時的困境,不是依靠個人所能解決的,必須集中所有人的力量,需要全體人民的支持。職業教育既普及以人為本的原則,還遵循為平民服務的思想,更加注重改善貧苦人民生活的目標。這也充分體現了將人放在首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這種人本思想職教理念一直延續至今,注重平民化教育為更多的人服務,才能喚醒更多人參與到國家建設中去。
2.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發展職業教育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實地考察,通過實際情況分析,并最終總結經驗而得出的理論。堅持實踐出真知,實踐要走在理論的前面,再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實踐方面,要有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精神,在1914年,我國教育家通過走訪國內多個省份地區并進行詳細考察,由此發現中國教育存在著極大的弊端,而且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都存在著這種弊端。就是大多數地區的教育并不適合當代的社會需求,形成很多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隨即在次年,又走向國際踏入美國,通過走訪美國各大高校,從中發現了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存在著巨大差距,美國教育重實用。到1917年去日本和菲律賓考察。通過世界各地詳細考察,充分了解各地教育狀況,結合國內情況,才能總結出更加完善對社會有幫助的經驗。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職業教育就倡導我們如果想辦好職業教育必須要重視國內實際,要辦職業教育就要辦成當地需要的職業教育。運用正確的理論,實事求是,目的是讓更多“無業者有業”,并通過職業教育的引導和知識傳授,最終達成“有業者樂業”。
3.職業教育要重視知識教育,更要重實踐,“手腦并用”。職業教育必須要把學習知識和動手能力有機結合。當時的教育從上到下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只重視知識教育的傳授,不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這種教育方式無法將課本上學的知識完全運用的實踐中去。“世界文明是人類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在注重用腦的同時更要學會如果提高動手能力。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建設社會提供更大的助力。在教學實踐環節中也做到了這一點,我國的職業學校中,教學環節必須要加入實踐的元素,理論需要和實踐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的時間參半,半天傳授理論知識,半天進行實踐學習,所學的專業技能必須要熟練掌握。學校所編寫的教材也要和實踐結合,并且聘用的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實踐的經驗,需要有在企業實踐過的經驗,才能更透徹的指導學生實踐。學生畢業之前要通過滿一年的工作實習并勝任該工作,才能領取畢業證書,確保每位學生是完完全全可以在畢業以后勝任工作崗位。
總體來說,我國的職業教育學者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的職業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影響深遠,不僅改變了當時落后的教育局面,為社會提供了新鮮的血液,是注重實踐,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讓學生達到手腦并用,最后達到為社會建設做服務的職業教育思想。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們,運用他們的職業教育理論,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方向。他的職業教育對現代的職業教育模式仍然具有極大地借鑒作用,他們的職業教育思想是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是從眾多實踐和考察以及不斷的摸索過程中得出的,這樣的職教思想是符合國內實際情況的,這將會為我國創建獨有的職業教育體系提供重要的幫助。[課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科研基金項目)課題編號:YK-17-07-04]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