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全
高職會計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按照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規范教學內容、嚴格教學過程,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合格的有較強操作能力的應用性初中級會計人才。《成本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與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在整個會計課程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企業實際業務中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需要“理論以夠用為度,強化操作訓練”,并且要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行業典型企業的真實業務,掌握成本會計真實內涵,真正實現高職成本會計教學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目前《成本會計》實訓教學的現狀
1.老師缺乏足夠實戰經驗,教學過程過于抽象。我院會計專業群有近30位老師,35歲以下新教師近20人。這些年輕老師包括部分老教師都是從高校招聘來的應屆畢業生,成本會計理論知識非常豐富扎實,但是他們沒有在企業的會計工作經歷,缺乏成本會計賬務處理的實際操作,在成本會計實訓教學中只能紙上談兵。比如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只能按照自己所學加上自己的理解來說明核算對象是各種產品的生產步驟,核算周期是按月定期核算。再舉一些簡單案例比如紡織企業的生產步驟分為紡紗、織布、印染,冶金企業分為煉鐵、煉鋼、軋鋼等,但是具體如何生產,成本資料如何收集,成本信息如何結轉,實務如何核算等細節老師并不清楚,在實訓中對相關概念和實訓操作流程的講解過于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造成教學效果不佳。
2.實訓內容簡單單一,仿真程度低。隨著會計實訓軟件的普及,我院引入了JXRS公司開發的教學應用軟件,將《成本會計》教學從以往老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例題練習為輔的教學模式,轉變為老師理論講解和學生動手上機操作并重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按照系統提供的發票、入庫單、出庫單、領料單以及各類生產消耗資料填制記賬憑證,進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等項目的核算、分配,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最后完成實訓活動。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教學應用軟件涉及到的案例有限形式單一,而且成本核算項目簡單難度較小;整個實訓過程都是在機房計算機上完成,不能實現與業務環境的良性互動。而且實訓中核算所需要成本信息都是由系統直接提供,對成本核算資料的收集、審核與填制,原始憑證在部門之間的傳遞,各業務部門在成本核算過程中的分工合作等無從知曉,對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組織方式、管理組織要求不夠清晰,難以理解。
3.缺乏科學合理的實訓教材。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成本會計》雖然是在實訓室進行實訓課程教學,但是教學所用的教材還是傳統的教材。傳統教材從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到各種核算方法闡釋的都非常詳細,而且也有相應案例,理論知識體系比較系統完善。但是,傳統教材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不符合實訓教學的需要;傳統教材中的案例內容簡單,成本核算資料過于理想化,與企業實際業務活動不符,與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相差太遠。
二、《成本會計》實踐性教學活動實施的改進建議
1.增加教師企業真實實踐經驗。在高職院校,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和實際企業賬務處理的老師,在會計教學中可以使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老師有相關的工作經歷,對成本業務進行過實際操作,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在成本會計賬務處理中的案例、業務流程、操作事項進行講解。
在產教融合政策指引下,我院在多領域與企業進行全面深度合作,合作企業數量眾多類型規模各異,而且學院所屬的WZXD集團下屬企業也比較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將相關老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在對口專業崗位進行企業掛職鍛煉,而且要做到常態化,并且要徹底改變以往老師下企業“只掛職不鍛煉”的現狀。讓老師進入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適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企業進行嚴格掛職鍛煉,在企業相關會計人員的幫助下,按照“確定成本對象——確定成本項目——生產費用的軌跡和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編制產品成本計算單登記生產成本明細賬”的業務流程,在分別使用分步法、分批法和品種法等的不同類型企業中進行完整的系統的真實的業務核算;并讓老師進入相關企業不同業務部門進行走訪調研,近距離觀察了解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和業務聯系,熟悉掌握成本會計核算的精髓。由此可以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和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2.增加實訓過程中生產性實習實訓內容。按照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產教融合原則,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引企駐校、引校進企,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我院引進多家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代理記賬公司設立校內分支機構。學生進入分支機構進行企業真實業務的核算,參與事務所和會計代理公司中企業的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填制等業務。在分支機構由學校專業老師和機構會計人員共同指導學生會計業務操作,學生業務模塊實行定期輪換制,能夠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接觸到會計的所有核算模塊,真正參與到企業會計核算。
組織學生去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參觀學習。由企業成本核算人員介紹實際業務中成本的核算流程、核算內容并演示各成本項目如何進行核算。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去認識不同類型企業的生產流程、組織方式和管理過程,從企業實際去把握品種法、分步法和分批法等不同核算方法之間的區別,還可以從業務層面去充分理解和把握成本會計的原始憑據、記賬憑證及有關報表審核填制以及相關賬務處理,對企業籌資、采購、生產、銷售等整個業務流程方面對成本的核算也有更直觀的認識,更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3.提升實訓教材的質量。教材是教學活動中教和學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所在。一套科學合理高質量的實訓教材可以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更加有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專業人員組成教材編著委員會,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編制既重理論又重操作的實訓教材。首先,要深刻學習和領會國家關于高職院校會計教學人才培養的政策和精神。其次,組織校教材編委會老師進行實地調研。對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業務的企業都要選取典型企業,從產業需求、知識結構、崗位操作技能、職業標準等方面分別與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與溝通,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再其次,組織包括校專家團隊和企業資深會計共同就實訓教材結構和課程體系進行深入而具體的探討。從課程結構到課時安排,從理論課程到實訓課程,從校內實訓到頂崗實習等,力爭使企業實用知識納入教材,使成本會計教學做到課堂教學與企業生產一線實現“零距離”,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現無縫對接。最后,由校專業老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確定教材結構、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計劃,編寫教材。教材的編寫一定要做到校企合作,老師的理論知識和對教學規律的掌握結合企業專家實踐崗位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可以使教材既有理論高度也有實踐操作價值,做到校企協同創新和成果即時轉化。
三、結束語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在《成本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大膽研究與探索,按照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對職業教育提出的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要求進行改革創新,才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既懂理論又有實際操作技能的合格高職專業人才。[基金: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院級課題(基金項目編號DF2017YB04)]
(作者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