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欣
針對玉米田間調查而言,整個過程十分細微而且繁瑣,在具體的調查環節,要選取具備典型代表性的玉米植株或者葉片,有效進行采樣工作,使其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要進一步結合特定的情況采取與之相對應的取樣和調查方法,采用不同的取樣方法,其中比較常見的調查取樣方法主要包括五點式、棋盤式、對角線式、抽行式等進行取樣。
取樣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玉米田間調查概述
首先,要針對面積進行有效調查,例如,要求得1平方米土壤中的害蟲、卵數或受病蟲害危害的株數等相關情況,就要進一步結合具體面積進行調查,通常情況下所涉及的取樣范圍在5-10平方米。其次,要切實有效的著重調查和分析植株、葉、果等具體情況,通過這種方法才能夠更有效的田間管理過程中玉米所呈現出的長勢以及發生病蟲害的病(蟲)株率、病葉率、病果率,按相應的取樣方式,獲取與之相對應的更科學合理的數據,一般取樣數量在百株、百葉或百果以上,經過相對應的計算和分析之后,進一步得出調查的結果。第三,長度調查。對密植的玉米做好調查,常采用1米長病蟲發生的數量,一般取樣10-20米。第四,其他內容。
二、玉米田間調查方法
(一)相關調查單位要做好科學合理的玉米田間調查試驗設計
1、小區行數:播種時每小區實際種植的行數。
2、小區行長(m):試驗設計小區行長度,保留小數后1位。
3、平均行距(cm):等行距時直接填寫,大小行(壟)時求平均值,保留小數后1位。
4、株距(cm):播種時采用的株距,要求等株距種植,保留小數后1位。
5、實際種植行株數(cm):播種時每行實際種植的株數,保留小數后0位。
(二)生育期調查記載標準
1、出苗期(月.日):全區幼苗出土高約2~3cm左右的穴數達50%的日期。
2、吐絲期(月.日):全區50%以上的植株雌穗抽出花絲的日期。
3、成熟期(月.日):全區90%以上植株只籽粒硬化及苞葉呈現成熟的固有顏色。成熟期調查必須天天進行,在小區兩個邊行中選有代表性植株,摳出果穗中上部籽粒,觀測記載籽粒生部位出現黑層的日期。
(三)特征特性調查記載標準
1、株高(cm):乳熟期每小區定點10株,測量地面至雄穗頂端的高度,求其平均數,保留小數后0位(生試-調查,區試-主持單位調查)。
2、穗位(cm):乳熟期每小區定點10株,測量地面到最上部果穗著生節的高度,求其平均數,保留小數后0位(生試-調查,區試-主持單位調查)。
3、莖粗(cm):乳熟期每小區定點10株,測量地上第三節間中部莖的直徑(要與葉著生方向垂直),求其平均數,保留小數后1位(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4、穗柄長度(cm):乳熟期每小區定點10株,測定穗著生莖節至穗基部長度,分求其平均數,保留小數后0位(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5、葉數(片/株):每小區定點10株,隨著玉米生長,標記葉片。抽雄期后調查主莖葉數,求其平均數,保留小數后1位(區試、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6、葉數苗期鞘色:在可見葉5片時調查葉鞘色,分綠、淺紫、紫、深紫等(區試、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7、苗期葉色:在可見葉4~5片時調查葉片色,分黃綠、綠、深綠、綠紫等(區試、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8、株型:抽雄期后調查小區群體植株的株型,分緊湊、半緊湊、平展(生試-調查,區試-主持單位調查)。
9、莖色:蠟熟期后調查小區群體植株的莖色,分淺綠、綠、深綠、淺紫、紫、深紫等(區試、生試-主持單位調查)。
10、穎色:抽雄期調查小區群體植株的雄穗外穎顏色,分淺綠、綠、深綠、綠紫、淺紫、紫、深紫等
(四)收獲與取樣方法
在收獲之前,要有針對性的將所有的田間調查項目進行收集,確保對玉米的生育期、田間特征特性、田間綜合抗性等情況進行調查完畢,并呈現出相對應的調查結果。
1、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
每小區收獲中間3行,并去除每行兩端各一株,調查相應的空稈數、雙穗數;測定全部收獲穗的穗鮮重、穗數。選取樣本穗10穗,樣本穗鮮重必須≈穗鮮重÷穗數×10,誤差必須≤0.1公斤;裝入紗袋,寫好標簽,帶回風干;小區內缺株≥10%時,小區報廢。
2、生產試驗
去掉兩側邊行和每行兩端各一株后,調查相應的空稈數、雙穗數;測定全部收獲穗的穗鮮重、穗數;選取樣本穗50穗,樣本穗鮮重必須≈穗鮮重÷穗數×50,誤差必須≤0.1公斤。裝入紗袋,寫好標簽,帶回風干;小區內缺株≥10%時,小區報廢。
總而言之,通過上面的分析和探討,我們能夠著重看出,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探討玉米田間調查方法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田間調查的根本宗旨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通過玉米田間的實際調查和分析,以調查的結果和相關數據作為基準從根本上有效掌握玉米田間的病蟲害的發生種類、發生數量、玉米的發育階段、玉米的田間害蟲天敵的發生情況,以及玉米的特定生長狀態等一系列相關內容,針對相關信息進行切實有效的掌握,以此為科學防治和促進玉米種植技術和管理的優化和完善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為玉米的田間管理和其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提供更為有效的基本依據。
(作者單位:152100黑龍江省望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