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



1、試驗目的
進一步明確蘇研480克/升氰烯?戊唑醇SC(勁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病、增產及控毒效果,展示產品性能,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2、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淮陽縣小麥主產區大連鄉譚閣行政村種糧大戶譚光友麥田,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為兩合土,肥力中等、均勻一致、排灌條件較好,上茬作物種植的是大豆。播種前深耕細耙、精細整地,每畝施入底肥:復合肥(25-14-7)50公斤,播種時間10月20日,種植品種3021(試種品種)和焦麥668,每畝播種量11.0公斤。播種前試驗地各處理區每15公斤小麥種子用3%苯醚甲環唑60克加48%毒死蜱20毫升進行包衣處理,返青拔節期防治田間雜草和紋枯病一次,抽穗揚花至灌漿期防治蚜蟲及補充葉面肥一次,其他按方案試驗處理實施。6月3日機械收割。(見表1)
3、試驗設計與處理
試驗設2個藥劑處理,1個空白對照,隨機排列,每處理設2個重復,其中藥劑處理小區面積20畝,計80畝,空白對照區每小區面積33.3m2,計66.7m2。各處理間設保護行,空白對照區忌設田間地頭。在試驗前及試驗過程中,試驗區不可施用其它對小麥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藥劑。各處理如下(見表2)
4、用藥時間與次數
抽穗至始花期第一次用藥,5-7天后再進行第二次用藥。施藥機械選用當地常規藥械(人工拉管噴霧機),每個處理區藥械相同,保證霧滴細度與用水量充足。
5、調查結果與分析
①氣象因素影響
據氣象資料記載可知,4月上旬降雨,田間濕度有利于小麥赤霉病菌子囊孢子萌發;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間降雨量多,降雨過程分別為4月21-22日、25日及5月5-6日、10-11日,田間濕度大、溫度適宜,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赤霉病的發生流行及再次侵染。今年赤霉病發生相對較重。
②對赤霉病防效調查
于4月18日和4月27日兩次施藥,在赤霉病顯癥期5月10日和5月28日病情穩定期,每處理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200穗,共調查1000穗。根據赤霉病分級標準記錄病級,計算各處理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其中赤霉病顯癥期除空白對照病穗率為1%外,其他藥劑處理基本未見病穗;病情穩定期調查結果(見表3)顯示,處理1、處理2對赤霉病均取得較好的防效,其中病指防效和病穗防效處理1、處理2分別為93.1%和91.1,84.6%和84.4%,以處理1防效最高,較處理2(當地常規對照藥劑)防效差異性明顯。
③兼治病害防效及對小麥的影響
在調查小麥赤霉病時,同時在第二次施藥后的14天(5月10日)調查藥劑對小麥白粉病、銹病等病害兼治情況,各施藥處理區小麥白粉病、銹病基本未發生,葉枯病也發病較輕,對兼治病害的預防控制效果均較好,處理間無明顯差異。而且藥劑對小麥的安全性較好,無藥害發生,后期落黃較好。
④產量調查結果
于6月3日在小麥收獲前每個處理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1平方米,折合畝穗數,并每區取樣100穗,帶回室內進行考種。結果見表4顯示,處理1、處理2和處理3(空白對照)平均穗重分別為2.03g、1.89g和1.48g;平均畝理論產量分別為464.07kg、450.41kg和355.80kg;各藥劑處理均較空白對照差異性顯著,其中以處理1較空白對照增產最高,增產率達30.4%。
6、結論與討論
從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勁興(480克/升氰烯·戊唑醇SC)50ml/畝,在抽穗至始花期第一次用藥,間隔5-7天后再進行第二次用藥(建議施藥機械為人工拉管噴霧機),并注意噴霧要均勻,不重噴不漏噴,對赤霉病綜合防效達90%以上,而且安全性好,對后期其它病害也有明顯的兼治作用,田間落黃好,粒重增加,較空白對照增產顯著,增產率達30%以上;比當地常規對照藥劑增產率提高3.8%,防病增產效果明顯,建議大面積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 466700河南省淮陽縣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