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波 林大余
在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堅持科學理念和策略,從整地、選種、育苗、移栽等多個環節入手,優化病蟲害防治工作,為整個森林種植科學的病蟲害防治體系,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提升森林種植效率,提升森林種植的經濟效益。在實踐中,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有著諸多注意事項,亟待進一步優化提升。
1、不同類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分析
①單一化樹種導致的森林病蟲害
生態系統是一個循環的導向系統,所有的生物和物種都具有相生相克的屬性,所以在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中每一種動植物都有相互制約的其他物種,這也是生態平衡的關鍵性因素。但是在森林體系中如果都是單一樹木,那么物種就會相對單一,造成了昆蟲類也就比較單一,一旦病蟲害發展,則有可能沒有其他天敵對某類昆蟲產生制約,所以在天然調節方面具有很大的劣勢,純森林中生態環境過于簡單,草地、池塘等的環境多樣性才能引發昆蟲的多樣性,更有利于病蟲害的相互制約功能。
②人工種植森林中的病蟲害
影響森林病蟲害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種植的范圍、種植的土壤性質、種植的森林品種、種植所在地的氣候變化等都對人工種植有著較大的影響,如果某一個條件未能達到森林的成長需求,很可能就造成人工種植成活率較低的現象,同時也就會增大病蟲害的危險性。在大面積種植森林的過程中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陷就是不能像野生森林帶那樣具有物種的多樣性,單一性也就造成了容易產生病蟲害。
③管理缺失導致的森林病蟲害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對于森林的管理上過于松散,并沒有合理的種植和開采。不科學的采伐、過度采伐、缺乏環境整理等都會造成森林的長勢不良狀況,這樣的生長條件給森林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營養不良、土壤水質如果不利于生長都會造成森林的健康惡化,森林健康狀況不好就會造成抵抗力低下,給病蟲害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長勢不良的森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也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構建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的具體策略
①夯實種植工作,做好防治基礎工作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選地整地是第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選地育苗的過程中,森林栽培要選擇疏松肥沃的地區,而且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進行人工灌溉,所以要離水源地較近。在選地整地實踐中,要堅持優中選優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森林的栽培實踐,通過有效的翻地整地,保持科學的種植土壤區域。此外,在定植的過程中,除了保證土壤肥沃,具有較為良好的灌溉條件外,森林的種植要考慮的坡度,一般來說,種植坡度不能超過15度。基于這樣的土地條件,可以每隔10米左右挖坑,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時候,應選擇有支架植物的地塊,保障森林的種植生長條件。
②構建混交森林體系,提升病蟲害抵抗力
我們要盡量避免單一森林品種的營造,而是要根據森林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進行勘察、科學分析,在抵抗病蟲害的特點上進行各類森林參考,合理搭配不同森林的混交種植,營造出一個具有循環功能的生態系統,主要以防治森林病蟲害為主,以自身防御功能為主要控制對象,在森林種植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森林地形的構造,讓森林的種植率不能過密,也不能過于稀疏,要讓森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將森林種植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③強化檢疫和預防措施,夯實防治基礎
我們對于森林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從源頭抓起,這樣更有利于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我們要在森林種植之前對于苗木進行檢疫工作,可以適當的使用防病蟲害的藥物,然后要對種植森林的氣候、土壤、以往的經驗進行推測,預計可能會發生什么樣的病蟲害,建立有效的預防和應急響應方案,要保證我們的推測依據可靠,在制定方案上要突出實用性,一旦發生病蟲害,可以有針對性的治理,并能將病蟲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人工和物理方式是能夠最大限度上的不影響森林環境的方法。人工主要是以修剪病蟲害枝條、捕捉害蟲、誘捕害蟲、破壞蟲卵等方法,物理方式主要是機械類的防治方法,可以對森林注射藥物,將病蟲害森林進行隔離,對病蟲害部位進行阻隔等。
④開展多樣病蟲害處理,因地制宜采取策略
除了人工和物理防治方法以外,還有生物和化學防治辦法。其中的微生物防治辦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微生物可以有效地讓病蟲害自生自滅,具有提前性和不影響種植的優勢。化學的防治措施,主要是藥物的噴灑、對于發病森林局部的熏殺、仿生制劑的防止等,這些技術也可以互相結合使用,可以達到更加高效的效果。同時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具有見效快、效率高、互補互利的優勢,但是大規模使用化學制品有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而且很多病蟲害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可能造成抗藥性,一旦產生抗體,藥物就會失效。所以我們在使用生物和化學方式治理病蟲害的時候不能總是用單一藥物,要注重化學藥品的更換和搭配。
⑤日常種植中滲透科學理念,提升防治水平
在進行森林栽培與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除草、追肥、灌水是基礎環節,同時也是重要的環節,要保障土壤的疏松和透氣性。同時,要保障土壤的抗旱保水。在開展除草工作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不能傷到森林的根部。一般來講,森林對于水分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對于肥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在施肥的過程中,普遍的施肥模式無法滿足森林的快速生長需求,而森林根部的趨肥性也比較弱,所以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保證施肥的精準性,同時也不能離根部過近的情況,以免燒傷森林的根部。施肥的時候,施肥點一般是背面,追肥時候要綜合考量第一次施肥效率,調整施肥的計量和頻率。在灌水的過程中,要保證土壤的濕潤。
在開展森林人工栽培與病蟲害防治實踐中,要注重相應的技術要點,探索科學的人工栽培模式,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要探索科學的模式,注重森林的習性和特點,提升森林的成活率,有效防治病蟲侵害,提高綜合生態效益。
(作者單位:323700浙江省龍泉市安仁鎮林業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