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養重要組成部分,維持著大學生各項學習與社會活動的有序進行。因此高校教師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對當前國內外心理健康標準進行辨證思考,并在系統整合、實踐論證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出符合我國大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標準。本文結合國內外心理健康標準,探析當前心理健康標準現狀,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思考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 大學生 ? 心理健康標準
實踐論證與理論研究表明人是心理、生理與社會活動的整合,大學生作為具備勞動行為、思想意識的生物體,是擁有著豐富的心里活動且生存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個體。WHO指出,健康是心理、生理與社會相適應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排除虛弱和疾病的情況。在新時期背景下,健康的概念應是具有充盈的經歷,能夠肩負生活和工作,而不產生緊張和疲憊;同時也是積極樂觀,勇往直前、情緒穩定、睡眠良好、善于休息、自控能力強、應變能力強、體重得當等。因而,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統一,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當大學生的心理產生疾病時,其生理便會出現不適,甚至影響當前的學習與生活狀態。因而注重心理健康標準內容,結合現代大學生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探討新時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具備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
一、國內外的心理健康標準內容
(一)WHO健康協調的心理健康標準
1951年WHO在國際衛生會議中提出有關心理健康標準的內容主要是,情緒、智力、身體相互協調;能夠有效適應環境;做到人際關系的彼此謙讓;具備幸福感,在學習和工作中可全面發揮自身固有的才能,提升社會活動效率與質量,充分發展自身的社會價值。此標準是在我國心理衛生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可看做是大眾原則。其核心是民眾的全面發展。
(二)馬斯洛心理健康人本九標準
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制定了心理健康的九條標準:即充實的安全感;全面理解自我;合理評估自我所擁有的能力;理想目標與實際相契合;時刻與社會環境保持聯系;有效保持自我人格的和諧和完整;擁有從社會經驗中獲取知識的能力;保持良好社會人際關系;得當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維持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做到最大限度的、積極健康的個性發揮;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基礎上,滿足自身健康合理的需求。
(三)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健康心理標準
奧爾波特在綜合人格心理學基礎上,對心理健康標準進行重新的定義,并構建出詳細的心理標準體系:正常人際關系;自我意識延續;知覺客觀;情緒穩定;具備從事社會活動或工作的各種技能;統一的內在人格觀;與馬斯洛觀點相似,側重于自我生存意識的體現。此外除以上心理標準外,我國學者對于心理健康標準也有不同見解。
(三)中國心理健康研究
郭寧鳳(郭念鋒?)心理健康十標準(2015)提出的標準強調將心理健康細節化、標準化、量化。其心理標準如下:心理活動的耐受力、節律性、暗示性、自控力、康復力、自信心、社會交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白康念(2016)的心理健康標準是從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角度出發,認為文化對心理健康有以下幾個層面的標準:陰陽平衡、人順自然、心通九境、超越自我等。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現狀
(一)心理健康標準過于片面化
現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標準存在嚴重片面化問題,即六種心理標準,兩種傾向和思路。六種心理標準分別為社會規范、統計學科、醫學范疇、學習適應、主觀經驗、心理成熟等標準。兩種傾向為發展標準與生存標準。兩種思路為精英原則和眾數原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標準體系,如奧爾波特的心理健康標準。縱觀以上心理健康標準,好像達成以上標準,便可實現心理層次的健康,然而在社會不斷發展語境下,人格心理也隨之產生變化,不能通過片面性、缺乏整體觀念的標準對其進行衡量。
(二)現有標準與我國國情不符
我國現有的健康標準,存在論述、羅列西方研究成果現象,尤其受國外人本主義心理健康觀影響,并將人本主義從自我實現、自我生成的特征中挖掘的健康標準奉為圭臬。然而,該類標準難以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不適宜當代中國發展國情。人是存在于社會群體的生物體,無法超于社會文化的制約。而與社會文化相脫離的標準顯然無法與人的社會行為相協調,難以發揮科學有效的指導作用。白康念?(何許人也),心理學上都沒聽說過這個人物的心理健康標準從文化角度出發,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然而研究深度與寬度卻不夠清晰,不夠透徹。
(三)心理健康標準主觀化嚴重
縱觀國內外現有的心理健康標準,除少數標準有量化可能外,都明顯難以實現量化,例如WHO的心理健康標準:“具備幸福感。”便難以進行量化,由于幸福感的定義因人而異,處于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經歷的人對幸福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差異化;而馬斯洛的心理標準:“生活目標符合實際需求”中的實際需求,該標準過于抽象化與籠統化,難以從定量角度出發,對心理健康進行衡量;而奧爾波特的標準中提到“具備多種技能”。并未界定技能的內涵與屬性,更無法談及多種技能的標準了。
三、現行心理健康標準所存在問題的思考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進行分析,當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時,其原因往往在于問題自身沒有發展到定型階段,需要不斷進行分析和摸索。哲學是時代發展的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超越時代發展,引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方向的理論基礎,為我國諸多學科領域提供全面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心理學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哲學是現代心理學的父親。”由此可看出哲學與心理學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因而,不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思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問題。
(一)系統整合心理各學說觀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應構建在辨證觀、系統論基礎上,并對其進行系統的整合。假若心理健康標準脫離辯證觀與系統觀,則只能得到支離破碎、形式片面的論證和闡述。難以形成有利于判斷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踐體系和理論框架。客觀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觀念都受自身經驗的影響。假若將現有心理健康標準的表述和觀點進行分析和解釋,便不難發現諸多標準間都存在著共性問題。因而,哲學家、心理學家、精神學家、乃至社會學家的合作與交流是必要的。通過不斷合作和交流,有益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整合與解決。
(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標準
西方心理學標準有其必然的適用性,但作為社會性生物體的大學生,極易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約與影響,因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制定中,應以符合中國文化氛圍、思維導向的元素作為構建心理健康標準的因子。可將社會規范與統計學標準相互結合,使其形成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以此挖掘出有效衡量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盡管該類設想仍需要不斷完善,但以嚴謹的研究方法、科學態度以及持之以恒的決心,必將有所突破。
(三)用辯證觀點看待心理標準
由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講,事物有其固有的發展規律,我們應利用規律,認識規律,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即不必去刻意制定心理標準,而是應順應其自然發展;在馬克思哲學理論中,事物是借助矛盾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高校教師應該以發展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標準,使其體現出質變和量變的關系。因此,心理健康標準是分分合合,在實踐中朝著目標不斷發展。
(四)與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相結合
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是面向高校大學生生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衛生教育的關注過程,能夠有效反映出國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然而我國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顯然存在諸多的不足,難以從理論或實際角度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詢服務。因此,高校不但要有效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認識,更應將其規范化、制度化,促使心理健康標準與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相整合,并在高校各學科專業中推行。
四、結語
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使命,推動著社會市場經濟現代化進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制定,有利于衡量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大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然而,當前現行的心理健康標準存在著難以量化、主觀性強以及無法適宜我國國情等問題,因而,高校教師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看待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在實踐與應用中探尋出符合我國大學生發展規律的心理標準,以此促成我國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先鵬.簡析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J].運動,2014,(08):7+137.
[2]宋德如.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國校醫,2001,(02):151-153.
[3]賀杏妹.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1):92+105.
(作者簡介:王桂容,所在院校: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職稱:思政講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教育,職業指導,心理咨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