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博
保護國土資源刻不容緩,而防止土地沙化是確保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有力措施之一。沙地植被如果被破壞,就可能使有生產能力的草原或農田變成流動沙丘,并由于風沙流的作用擴展到周圍地區,如此一來我們把它簡稱為“沙化”。這一概念與國際上所采取的“沙漠化”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后者除土地沙化外,還包括干旱氣候地帶的變遷問題。應該看到植被的變化和氣候變化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兩者相互制約,緊密相關的。
就“沙化”函義的兩個方面,即就地起沙和風沙流的外侵兩方面,防止流沙再起是重點。因為它不僅是外侵沙的根源,而且直接把有生產力的土地變成有害的土地。因此,從治沙來說是防勝于治,固沙勝于防沙。但從防止沙害來說,卻應首先從流沙地邊緣開始采取防沙措施,盡快消除沙害。
1、“沙化”"的原因,有氣候因素,也有人類經濟活動的因素。特殊的氣候干早年份,往往助長由不合理的經濟利用沙地所造成的破壞。我國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等地干旱受災的頻率要比濕潤地區的華北和華南部頻繁。據統計華北和華南地區年降雨相對變率為30%,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內陸地區則超過50%。但是在我國年降雨量在400mm~200mm的草原地帶和半荒漠地帶,即使年降雨量降低至50%,即降低到200mm~100mm,雖然可能使農作物毫無收成,但并不會完全消滅那些沙地的旱生植物。因此單單純的氣候因素,不可能使草原變成流沙地。導致“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的不合理濫墾、濫伐、濫牧而造成的植被和表土的破壞,在干旱的年份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種破壞的程度。
2、根據我們國家沙漠研究所的研究,位于我國中東部的毛烏素沙漠就是人為破壞植被而引起的一個典型例子。毛鳥素沙漠年降雨量為250mm~400mm,原是一片草原,洼地和低緩坡地上直到現在還部分存有“草原地區沼澤叢林”的外貌。據歷史記載:直至公元407年~428年,匈奴族的赫連夏還在現在的靖邊縣北白城子修建的統萬城,記載著當時河灘廣大,河水十分澄清。直到8世紀(唐長慶二年)城下始有積沙,而到了10世紀宋毀城時,已稱其地“深在沙漠”。再后來,由于明朝之修邊墻,清朝之“開放蒙荒”以及近代帝國主義的傳統立寨占地濫伐、濫墾等等情況的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才造成了陜北沿長城一帶60km多寬的“人造沙漠”。
3、“沙化”的過程,草原牧場的破壞,大多數是由過度放牧引起的。牧場牲畜的數量超過牧收場的載畜量,優良的牧草被大量采食,留下料價值低劣牧草,牧地質量惡化,數量減少。由于性畜的踐踏,沙地表面被破壞,面積逐漸擴大連成一片。草原開墾變為農田,初期能得一定的收成,如果經營不合理,作物生長不良,產量逐年降低。在無植被保護的農地上土壤受到風蝕,原來平坦的地勢又重新出現大大小小的沙堆。
4、其他經濟活動,如采樵、利用沙地植物做肥料、收沙米、挖藥材(如甘草)、挖沙竹等無節制、集中而頻繁的人類活動,都可能使沙地植物破壞,形成大面積流沙。國外也有許多開墾造成“沙漠化”的例子。比如美國30年代大旱災襲擊大平原,在濫墾濫砍濫伐的基礎上導致了310萬hm2的土地“沙漠化”。哈薩克斯坦就曾經開荒3200hm2,把早作區推進到150mm等雨線,結果土地“沙化”形成滾滾流沙。因此,在沙地上不合理地盲目地進行生產活動,導致“沙化”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5、由草原變成流沙,首先要導致地方性氣候變壞。據測定草原的反射率為0.20~0.25,沙漠為0.35。這個反射率還僅指可見光譜部分(0.35~0.7m),近紅外(0.7~3m)的數值則更大。而反射率如果增加0.01,溫度則上升1.2℃。沙漠地表反射率的增大,使其上空大氣對流減弱,從而減少風暴的頻數。溫度的變化又會影響到氣壓和氣流的流動,這就增加了一個地區的干旱多風的因素,不利于農業生產。沙化”直接喪失生產性的表土,使有生產價值的牧場、農田變成荒廢地。據統計全世界由于“沙漠化”,而損失500萬hm2~700萬hm2的可耕地,估計到本世紀末將損失總耕地面積的1/3。
6、“沙化”的后果之一,是大氣中微塵的遷移引起空氣污染。例如在加勒比海的巴多斯島觀測(1965年建站),用飛機對大氣塵采樣分析證明,塵云來自西非,經過一星期的行程,越過大西洋。計算結果僅1969年夏季,風力攜到該島的大氣塵達2500~3700萬t。塵埃的影響是跨大陸的,所以說沙漠化是全球的問題。
7、查明“沙化”的原因,便于我們采取防止“沙化”的對策,如果我們認識到在許多地區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是“沙化”的主導因素,因而在我們西北和東北地區有數千萬各族人民居住的萬里風沙線一帶采取禁止利用沙地的辦法,看來既不實現也是辦不到的。因此我們的方針應該是積極改造流沙,善于利用沙地和合理地利用沙地消極的防御,在遇到干旱的年份,仍然抵抗不了自然災害;只有在流沙上固沙造林種草,使牧場在防護林保護下分區輪牧,既可以防止“沙化”又可擴大牧業生產。沙區的農田也應該在防護林的保護下,以防旱災和暴風雨對農田的破壞。風沙干旱地區應試驗和推廣免耕法及草田輪作制度,并充分利用農田附近的流沙地營造飼料林、肥料林、燃料林,以滿足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抗旱能力和人民生活需要。在萬里風沙線上,按著國家的計劃,營造起以大型基干防沙林帶為主體的由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固沙林等各林種構成的防護林體系,這樣一來不僅消除了“沙化”的危險,同時也發展了沙區的農林牧業生產。
(作者單位:137200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包拉溫都鄉國土資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