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深化市場改革,需要促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有助于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發展農村經濟。本文分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重點探討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解決問題的對策,旨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和良好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隨著建設新農村的思想不斷落實,我國提出多項改革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是,農民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認識不到位,無法發揮制度改革體現的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生產力等優勢,阻礙了農業合作化發展。為了實現農村資源的合理分配,需要解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
1.集體產權制度界定模糊
從資源性財產的承包權來看,組織成員集體分配資產,集體產權歸集體成員所有。從資產的承包期來看,到期后的資產經濟組織有權收回,按人員重新分配,則集體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這就出現集體資產所有者界定模糊的現象,造成資產所有缺位,導致集體成員無法控制產權及收益分配,造成資源浪費,限制經濟發展。
2.地方落實政策不及時
政策性強,任務重,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推行過程中面臨的一項問題。直接導致地方政府落實改革政策時,花費過多時間權衡利弊,影響改革進程。比如,改革初期,選擇試點區域的范圍縮減,改革范疇上忽略集體資產產權,側重經營性資產,依靠簡單評估手段對集體資產價值認定,導致數據不準確,無法調動農民參與的熱情。
3.內部股權流轉效率較低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我國具有特色的組織形式,為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政策上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范圍限定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集體組織成員股權流轉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實際上,不存在這樣的交易市場,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無法發揮交易的價值。
4.改革部門彼此協調性不強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到農業、財政、工商等部門相互協調工作內容及進程。但是沒有相關政策明確各部門職能,導致部門間缺少協調性,影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的正常推進。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解決問題的對策
1.明確集體產權歸屬權
解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需要明確集體產權歸屬權。盡管改革之后,集體產權按集體成員分配,我們仍要重點關注哪些資產屬于集體資產,哪些屬于成員資產。農村集體資產范圍大致分為資源性、經營性、非經營性資產三類。資源性資產包括農村承包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兩種。非經營性資產包括鄉村文化、教育、衛生、福利等具有公益性質的設施。經營性資產是由集體成員共同興辦的企業。我國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對資源性、經營性、非經營性資產三種資產的產權改革。依據實際情況,土地資源往往無法準確評估價值,資源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涉及到的改革范圍過大,所以選擇改革的重心是經營性資產的產權問題。我國大部分區域經濟水平有限,無法保證經營性性資產的經營效率,不能適應市場競爭,最終甚至影響到鄉鎮企業的穩定發展。只有先從經營性資產入手,建立具體、完善的改革政策,充分適應該資產的特點,才能更快的推進改革進程。
2.建立組織自我約束機制
建立自我約束機制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我約束。我國已有政策明確指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成為獨立法人。這就意味著,法律充分保障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國家政府、組織中集體成員以及成員個體建立了一個空間維度,支撐農村經濟組織的運行,如何分配利益,影響空間的平衡和彼此間的協調性,關乎農村經濟組織的正常發展。比如,在某些地區,為了減少集體資產的流失,已經設立了監管機制和監管機構,加強財務管理,嚴格記賬,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政府的自我約束力。政府各部門設立激勵手段,行使相互監督職能,避免因為職能不明確或者部門懈怠導致改革政策不能及時落實,影響農民收益。在試點區域,要及時分析改革現狀,組織交流會議,根據情況以法律為依據,改革成本分攤機制,加大政府對改革政策的扶持。
3.建立合理的流轉機制
農民生存依賴于土地,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和經濟來源,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將土地產權歸還農民。農村集體組織向農民征地時,農民等于放棄土地額外帶來的經濟效益,需要貢獻出巨大的機會成本,合理的流轉機制是節約土地在流轉過程中消耗的機會成本,合理配置資源,建立成熟完善的產權交易平臺,控制交易成本,旨在保護土地流轉效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搭建完善的交易平臺。只有產權交易平臺趨于成熟,資產才能在市場中正常運轉,依靠產權流轉變現,實現農民的經濟收入。政府可以替農民篩選出合規、合法的股權交易機構,發布監管政策,規范交易過程,建立公平的競價機制,多方面保證土地流轉過程中符合規范和相關法律,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健康持續流轉。某地區健全流轉機制后,達到了新的創收紀錄,同時以農村集體組織為主體,成立了多個科技產業文化園、購物廣場等,將集體經濟持續壯大,促進農民整體經濟效益。
4.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應該在已出臺政策的基礎上,依據當地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適當加大扶持力度,包括稅收優惠、擔保政策、房屋契稅等,向農民自身利益傾斜。提出改進意見,合理配置資源,明確成員之間產權關系,支持地方政府部門將中央下發的財政補助集中,成為集體經濟成員的股金,壯大集體經濟的實力。比如,政府推行建立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建立鄉土品牌效應、文化效應和“新零售”思想的踐行等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一些問題,解決問題時需要管理者站在農民的角度,維護農民的自身利益,完善市場經濟并且深化市場改革,就會順利推進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玉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與問題對策[J].農家參謀,2019(20):1.
[2]李瑛.新時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