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內容,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的扶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產業扶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黨中央決策內容,從而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和安排,農業產業是讓農民發家致富奔向小康的根本出路,本文就以農業產業扶貧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改善政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產業扶貧;政策改善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消除農村產業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農村產業扶貧工作存在著很多的問題,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依然悄然將至,這是一項對中華民族重大的偉業建設。新時期的農村產業扶貧模式就必須進一步的得到改善與管理,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從而進一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一、農業產業扶貧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他強調到:共產黨的初心是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中國的扶貧事業成績顯著,農業產業扶貧給市場帶來了多種互動模式,推動了市場的經濟發展,注重農業產業扶貧,改善原有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培養大量的農村產業優秀人才,從而促進商品的組織化生產,帶動市場化經濟發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大力進行農業產業扶貧,是社會之一的本質要求,為此,精準扶貧農村產業對象和農村產業定位,注重農業產業的扶貧發展問題,精準建設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各級領導干部做好農村產業扶貧開發工作,建成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農業產業扶貧的存在問題
1.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首先是農業產業的基礎部分較為薄弱,缺乏健全的市場和體系,沒有一個精確精準的發展思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計劃落實措施不到位,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等都存在著較大的缺陷。
2.科技力量較為落后
農業的科技創新力量明顯有待提高,很少有農業企業懂得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科技水平的不足導致了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較好的將產業的科技成果進行創新與改善。
3.產業體系存在漏洞
農業產業體系缺乏明顯的布局漏洞,各個生產環節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來保障產業的正常發展,沒有相對應的聯系與配合,自然就導致了農業產業的體系鏈斷開,從而導致了市場的建設發展較為緩慢。
三、農業產業扶貧的改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其最底線的任務要求,我們要發展特色產業理念,結合當地農業資源,以市場為導向為發展路徑,以技術要領為發展條件,擁有一個標志性的指向目標,全面建設農村的小康發展目標。其次要進行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培育,農業經營主體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開展多形式農業經營,有利于適應新時代的農業健康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農村產業就主體的創新必不可少,良好的推廣和運用可大幅度的減少生產成本的消耗,同時也能能為貧困用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我們的發展目標,我們要清醒認識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所面臨任務的艱巨性,建立起新時代下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對多方機制進行創新。
1.堅持黨的領導,選準特色產業
農業產業扶貧,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其次是突出產業特色,各中央代表、省級代表、各市(地)縣和各黨委政府落實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做好政策制定、負起責任,抓好進度安排。同時加強產業的特色建設工作,對產業的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現狀、生態自然影響、市場條件以及消費人員群里做出綜合考慮,構建產業的自我特色體現,同時突出市場條件,促進農產品供給。最后在突出綠色產業,逐步向有機農產品方向發展,慢慢提升經濟效益,加快農產品加工和發展,努力打造區域品牌。
2.堅持精準扶貧,創新經營主體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須堅持精準扶貧工作,不搞手榴彈炸跳蚤的錯誤政策,因具體情況對癥下藥。同時創新經營主體,通過實施信息勘察與統計工作,做到精準扶貧工作。當前精準幫扶政策是現階段扶貧工作的重點內容,強化中央統籌工作,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各司其職,大力引導新型的農村經營主體,促進增值能力和就業能力的相對提高。
3.加大資金投入,調整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資金投入是其根本保障,增加資金投放,能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打造新型的產業結構與產業鏈,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廣泛參與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推動產業形式精深改革,形成農業產業扶貧工作資金多渠道、多樣化的投入。同時強化監管,加強審計部門的工作力度,從根本上進行農業產業扶貧資金的保障。
4.凝聚各方力量,推進集體產權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各方參與是其工作的重要保障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的影響作用,推動土地和勞動力相結合,構建專項扶貧制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資金流動,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公司化經營農業產業項目,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農業產業扶貧格局。
5.堅持從嚴要求,落實各項政策
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從嚴從實是其基礎要領,必須從嚴要求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同時將政策培訓工作落實到位,將各項政策的具體實施情況作以匯總統計,針對其出現的具體問題,不斷地進行修改與完善,經常性的實施督查工作和對人員的考核評估,實行獎罰分明的激勵制度,確保有能力的貧困群眾進行政策大權掌握,徹底清除產業中的“蛀蟲”人員,確保扶貧過程扎實到位,扶貧最終結果正確無誤,使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成效經得起社會群眾的考驗。
四、結語
黨的十九大把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明確的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阻礙途徑,我們要深入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產業扶貧講話內容,深刻領會關于農業產業扶貧的思想戰略,把思想和行動進行統一,落實到實處,堅定黨的領導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信心,攻堅克難,將農業產業的發展放在改革的首位。
參考文獻:
[1]劉永和. 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集體經濟, 2018, No.550(02):10-11.
[2]謝婷, 周金忠, 成馬麗, et al.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8, 733(23):257-258.
[3]佘磊. 淺析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山西農經, 2018, 238(22):40.
[4]王仲華, 楊昌瓊, 王時雄. 農業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J]. 耕作與栽培, 2018, 226(06):52-54.
[5]梁偉紅, 葉露, 李玉萍. 基于生態視角的農業產業扶貧協同發展對策研究[J]. 農業科學, 2018, v.38;No.251(07):107-113.
作者簡介:曾倩(1985-10-)女,漢族,重慶合川人,本科,北碚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農藝師,研究方向: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