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姚曉倩,孫紅衛(wèi),邵姜超,陳 帥,翟玉倩
(濱州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與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臨床雙師型教師既是醫(yī)院臨床工作者,以為病人提供滿意的臨床診療服務為主要職責,又是一名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兼職教師,他們具有臨床醫(yī)師和高校教師的雙重身份[1-2]。臨床雙師型教師的工作壓力遠大于其他雙師型教師,其臨床工作繁忙,在工作壓力較大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常對教學工作重視不夠[2-3]。本研究以濱州醫(yī)學院煙臺附屬醫(yī)院臨床雙師型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工作壓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緩解其工作壓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2017年3—4月,以濱州醫(yī)學院煙臺附屬醫(yī)院臨床雙師型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臨床雙師型教師基本情況、工作壓力情況及其對雙師制度的看法。該附屬醫(yī)院雙師型教師共162人,排除非臨床型雙師型教師和部分外出進修人員,共發(fā)放問卷84份,回收問卷68份,其中有效問卷63份,有效率為92.65%。
以熊偉等設計的“臨床雙師型教師職業(yè)壓力源測評量表”為調查工具[3-4],該量表包含6個一級指標、34個二級指標,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沒有壓力計1分,輕度壓力計2分,中度壓力計3分,重度壓力計4分,調查對象根據自己主觀感受進行自評。調查問卷最后設置5個關于對雙師制度的看法和臨床與教學工作的關系的開放性題目。同時,對兩名被試(均在學校兼任行政職務)進行深入訪談。
本研究以匿名形式進行一對一調查,以保證調查信息完整、真實、可靠,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對收集的調查問卷利用Epidata 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AS 9.2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統(tǒng)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t檢驗、方差分析和累積Logistic回歸。
本次共調查臨床雙師型教師63人,其中男性占61.90%,女性占38.10%;從年齡構成來看,35~45歲者占58.73%,45歲以上者占26.98%,35歲以下者占14.29%;從文化程度來看,大專及本科占17.46%,碩士占65.08%,博士及以上占17.46%;從科室情況來看,內科和外科各占23.81%與19.05%,婦兒科占20.63%,醫(yī)技科占30.16%,其他科室占6.35%;從醫(yī)院職稱結構來看,初級職稱占7.94%,中級職稱占41.27%,副高級職稱占39.68%,正高級職稱占11.11%;從學校職稱結構來看,講師占60.32%,副教授占33.33%,教授占6.35%。
調查顯示,臨床雙師型教師該量表6個一級指標的評分為2~3分,表明其壓力處于中等水平,臨床雙師型教師6個一級指標評分從高到低為:服務保障、醫(yī)療工作、職業(yè)發(fā)展、組織管理、思想交流、教學工作。34個二級指標中,評分排在前3位的為:科研論文的撰寫及發(fā)表問題;休假制度不完善,身心無法得到真正的放松;工作多頭緒、質量要求高、風險大、責任重。而教學及輔助設施陳舊或缺失評分排在最后一位,具體見表1。
2.3.1 不同變量間差異性比較 不同性別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總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特別是在思想交流和組織管理層面,男性壓力均大于女性;而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醫(yī)院職稱、學校職稱、工作年限的臨床雙師型教師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表1 臨床雙師型教師34個二級指標評分情況

表2 不同性別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比較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總壓力為因變量(依據平均分大小進行等級劃分),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科室、醫(yī)院職稱、學校職稱、醫(yī)院工作年限、學校工作年限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采用極大似然法估計回歸系數,逐步向前法進行變量篩選,變量納入標準為0.15,剔除標準為0.20。比例優(yōu)勢檢驗P=0.206 7,認為模型符合累積優(yōu)勢Logistic模型的假設,似然比檢驗P=0.007 9,模型擬合效果好。性別、醫(yī)院職稱、學校職稱、醫(yī)院工作年限、科室5個變量進入模型,提示為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從OR值來看,男性的工作壓力大于女性(OR=0.144);在醫(yī)院職稱越高者責任越大,壓力越大(OR=8.962);在學校職稱越高者壓力越小(OR=0.125),具體見表 3。

表3 多因素累積優(yōu)勢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性別是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的一大影響因素,男性工作壓力大于女性;年齡對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沒有影響,主要是因為我校臨床雙師型教師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上,工作和家庭都比較穩(wěn)定,壓力源相差不大;從職稱結構來看,臨床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職稱結構不合理問題,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比例為 9.5∶5.2∶1,呈“漏斗形”結構[5-6]。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科室、醫(yī)院職稱、學校職稱、醫(yī)院工作年限是影響臨床雙師型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因素,其中醫(yī)院職稱和學校職稱對工作壓力的影響是相反的,究其原因,在醫(yī)院職稱越高者工作越繁忙,所肩負的責任也就越大,而在學校職稱越高者反而工作壓力小。
臨床雙師型教師6個一級指標的平均分為2~3分,表明其工作壓力屬于中等水平,其中服務保障和醫(yī)療工作指標評分最高。大部分臨床雙師型教師認為勞動付出與收入之間不呈正比,雙重的付出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6-8]。訪談發(fā)現,很多臨床雙師型教師抱怨臨床工作任務重,還要抽時間為教學做準備,工作壓力很大[9-10]。
34個二級指標中,臨床雙師型教師關于科研論文的撰寫及發(fā)表問題的壓力最大。根據教育部發(fā)布的相關標準,大學教授的科研工作以及相關學術活動的數量和質量、科研水平排名是職稱晉升與年度考核的直接依據[10-11]。因此,學校對教師進行績效評估時,也以論文、專著、科研項目及科研經費為主要標準[6],在這種情況下臨床雙師型教師科研方面的壓力必然會增大。
59.38 %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最大的壓力來源于臨床工作,14.06%的認為來源于教學工作。說明臨床雙師型教師的壓力主要來源于臨床工作,所以可以從臨床工作方面著手來緩解其工作壓力。適度的壓力可使機體處于緊張狀態(tài),促進臨床雙師型教師進步[8,12]。
從對雙師制度的看法及臨床與教學工作的關系來看,48.44%的臨床雙師型教師認為雙師制度的實施不會影響其教學及臨床工作,39.06%的人認為對兩者都會有影響,說明絕大多數臨床雙師型教師認為雙師制度的實施會影響工作。從臨床與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來看,73.00%的人認為教學和臨床工作一樣重要,25.00%的人認為臨床工作更為重要,如果做出取舍,85.94%的臨床雙師型教師會選擇放棄教學工作,只有7.81%的會選擇放棄臨床工作。
雖然絕大多數臨床雙師型教師認為臨床和教學工作都重要,但調查發(fā)現部分教師還是會選擇放棄教學工作,主要原因為:一是認為臨床是主要職業(yè),而教學只是輔助;二是覺得自己教學方面經驗不足,害怕教不好學生;三是教學考核壓力大。還有部分教師會選擇放棄臨床工作,主要原因為:一是臨床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沒有休班,收入低;二是認為治一位病人不如教會別人治病重要,更有價值一些[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