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老教辦
貴州老年教育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各級老年大學(學校)成為老同志精神文化的家園,追求美好生活的平臺,凝聚傳播正能量、致力農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8 年底,全省已建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3923所,在校學員417547 人。有鄉鎮老年學校1403 所,建校率達97.5%。有村(社區)老年學校2405 所,建校率達14.4%。形成了省、市(自治州)、縣(市、區)、街道(鎮)、村(社區)五級辦學網絡體系。
黨和政府為我們創辦了舒心的老年學校,我們老年學員要為社會發展、農村振興釋放更多正能量。貴州省各級老年大學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社會效益不斷彰顯。一是利用教學成果,凝聚釋放正能量。積極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方針政策,編排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敬老院開展義務演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老年大學(學校)以“助推脫貧攻堅、唱響同步小康”為主題,組織義演達8250 余場(次)。以慶祝黨的生日、喜迎“黨的十九大”“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為主題,開展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活動達5.13 萬場(次),多形式多角度謳歌偉大的新時代,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鼓與呼,傳播釋放正能量。省老年大學臨時黨總支組織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政策宣傳小分隊等,組織老黨員、老模范、老教師、老專家到機關、進學校,講黨史和新中國發展史,赴農村宣講脫貧攻堅惠農政策、傳授農業實用技術,上街維護交通秩序、宣傳垃圾分類的作用與做法,積極為兩個文明建設出力獻策。二是圍繞脫貧攻堅,服務移民搬遷。撕掉全省“貧困標簽”是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責任。黔東南州、黔南州老教辦積極探索把老年學校辦進移民搬遷安置區,因地制宜為搬入安置區的老年人開設民族民間文化、生活服務技能等課程,讓他們把“異鄉”變為故鄉。都勻市龍潭社區、凱里市未來城社區是移民安置區,兩市老教辦把老年學校辦進社區,開設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課程,全面開展老年人“暖心服務”,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讓老人找到了“老家”的感覺,較快地適應了安置地生活。云巖區水東社區是棚戶區改造的新型社區,老人們極不適應改造后的高樓大廈生活環境。針對老人的共性訴求,社區推行“學養教”管理模式,與云巖區老年大學及時摸清老人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組織教師開展適銷對路的“送教上門”活動,開設山歌、民族舞等課程,讓老人們各得其樂。李克強總理在水東社區視察時,對老年大學服務老年人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三是深耕地域特色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結合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針對農村留守老人,通過老年大學把地域文化培訓作為旅游經濟課程,幫助留守老人轉變思想、掌握技能、改善生活、擺脫貧困。雷山縣老年大學深入探索創新,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開設苗族歌舞、苗繡等課程,重點抓民族文化、開辦特色課程,將“老年教育+非遺展示+文化傳承+旅游創收”有機結合,使本地優勢特色資源在文化旅游中盡情發揮并創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