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記者
走上鄉村醫生崗位17年來,賀星龍24小時待命出診,騎壞了7輛摩托車,跨越陜西、山西兩省,永和、大寧、延長三縣,行程40多萬千米,守護著方圓28個村、4600多名百姓的健康。
位于呂梁山南麓、黃河東岸的山西省大寧縣,溝壑縱橫、梁峁交錯,自古以來就是貧瘠之地。然而,這里卻有一位“80后”,他年齡不大,學歷不高,名氣卻很大,曾獲“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白求恩獎章”等榮譽稱號。他就是“全國最美醫生”、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鄉村醫生賀星龍。
1996年,賀星龍考上了山西省運城衛校,在缺醫少藥的農村,他成了全村人的驕傲。然而,由于家境貧困,無力承擔學費,賀星龍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學業和夢想。鄉親們聽說以后,紛紛主動解囊,為他湊學費。鄉親們的舉動讓賀星龍默默地下了一個決心:畢業了,我要為鄉親們服務。
2000年,結束實習的賀星龍不顧親戚、同學的勸阻,一口回絕了留在縣醫院的工作機會,堅持回到樂堂村。對此,大家都不能理解,但只有賀星龍知道自己為什么堅持這份執念。
在賀星龍回村之前,貧窮落后的樂堂村沒有醫生,藥品和醫療器械也十分匱乏。回到家鄉后,賀星龍把自己想開辦村衛生室的想法告訴了父母,并得到了他們的支持。父親騰出準備給他娶媳婦用的窯洞,供他開辦衛生室,母親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還賣掉了農作物和家禽,一共湊了960元,作為賀星龍的“創業基金”。拿著這沉甸甸的960元,準備了常用的藥物和必備的用品后,賀星龍便開始了他的鄉村醫生生涯。
剛開始,村民們對賀星龍的醫術抱有懷疑的態度,“剛畢業的年輕人,看病能行嗎?”直到賀星龍將一個被醫院下過三次病危通知書的老人從生死邊緣拉回來,他的醫術才被村民們認可,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由于村子里的村醫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無法為老人和臥床不起的村民提供上門服務,為此,賀星龍專門印刷宣傳單,宣傳自己可以24小時提供上門服務,并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寫在了宣傳單上。自此,電話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風里雨里,隨叫隨到。
最初看病出診時,由于交通不便,賀星龍只能用扁擔挑著沉甸甸的出診包去看病,扁擔一頭是常用藥,另一頭是器械。后來,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改善,賀星龍曾換過好幾種交通工具,扁擔、自行車、摩托車。做鄉村醫生17年來,他一共騎壞了7輛摩托車,用爛了12個行醫包。
人雖年輕,可賀星龍已有13年黨齡。扎根山村,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默默付出,賀星龍不僅具備醫務工作者的仁心,還有著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仰和公仆情懷。
作為農村“稀缺”的年輕人,賀星龍是大家的鄉村醫生,也是留守老人、五保戶家庭的兒子。有一年春節,妻子看他穿了6年的衣服實在太舊,就狠心花200元為他買了一件羽絨服。沒想到,過年的時候,賀星龍偷偷把衣服送給了村里的五保戶老人。賀星龍說:“老人沒兒沒女,還患有骨髓炎,和我們相比,他更可憐。”
賀星龍在生活起居方面也給村民提供了很多幫助。有的村民家里水管壞了,電視沒信號了,手機不會操作了,都會打電話給賀星龍。家里的大事小事,村民也都喜歡找賀星龍商量一下,因為,村民早已把賀星龍當作家人,當作主心骨。
2003年時,賀星龍參加了一次同學聚會。多年不見的同學,生活都很體面,只有他像個“外星人”,衣著簡單,面容滄桑。有同學說他死心眼:“當年讓你到城里發展,你非要回村當醫生,自己受苦不說,你對得起老婆孩子嗎?”賀星龍百感交集,無言以對,躲進衛生間哭了,聚會還沒結束,他就悄悄離開了。
妻子心疼丈夫,自然明白他的心思。2009年,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賀星龍的妻子陳翠萍費了好大勁在城里談妥了一間門面房,準備“逼”丈夫進城開診所,同時方便照顧孩子。可賀星龍知道后堅決不同意,夫妻倆為此吵翻了天。后來,不知是誰把這件事傳開了,鄉親們著急了,賀星龍一天就接到了十幾個挽留電話。索堤村一位70歲的老奶奶甚至走了6里山路來找他。老人哭著抓住賀星龍的手說:“娃呀,你可不能走啊,要是有個頭疼腦熱的,誰來管咱呢?”一旁的陳翠萍見了,抹起了眼淚。她又何嘗不理解丈夫呢?村里老人多,離了誰都行,可就是離不了賀星龍這個醫生。后來,陳翠萍只好只身去城里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孩子,留賀星龍一個人在村里繼續行醫,但她一有時間就會回村幫丈夫的忙。
長年勞累和生活不規律,讓賀星龍落下了一身病,摔傷擦傷更是家常便飯。但回想起當年從城市到鄉村的“逆行”,賀星龍并未后悔:“錢是沒掙下,但是能守護4600多個鄉親們的健康,值了!”
編后語:
賀星龍,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甘當基層百姓健康的“守門人”,正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像他這樣弘揚救死扶傷和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的基層衛生的“弄潮兒”,才托起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基層大地開花結果的燦爛曙光,健康扶貧的各項惠民措施才能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