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學方法亦是如此。筆者在高中任教四十余載,來老年大學文學班任課后,深感教育對象變了,教學方法也應隨之改變。為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得有味、有樂、有得,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有意識地反復。面對老年學員教學,有些知識不要以為講過了就可以不講了。特別是一些基礎知識,一些難以掌握的知識,教師要結合新授課文反復講。
比如古體詩詞的格律,在選講唐詩宋詞時我已經較系統地介紹過了。但是對“一三五不論,不是不論,二四六分明,一定分明”的知識,對“拗救”的方法,對什么是“孤平”“合掌”的知識,我會結合所講授具體作家作品,反復講解。用反復講解喚醒學員的記憶,聯系他們已學的知識,以理解新學的內容。再如,在講解杜甫的七律《客至》時,對“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中 “但”的理解,我讓學員聯系以前學過的《賣油翁》“但手熟耳”中的“但”,《木蘭辭》“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中的“但”,進行理解,使他們懂得了這句詩里的 “但”不作“但是”講,而是“只”的意思。
二、運用比較法。實踐證明,比較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比如,我會在講課中用中外作家作品進行比較。在講解了湯顯祖的《牡丹亭·驚夢》后,又特地介紹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并對兩劇進行分析比較,從而使學員認識了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而了解了這兩位生活在同一個世紀的戲劇家,同時在異地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他們是世界文學陣容中兩顆璀璨的明星,他們的思想光芒,一直照耀到當代。
通常用的比較方法還有,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相同題材作品的比較,不同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等等。通過種種縱比、橫比,以開拓學員的視野,加深對所學作品的理解。
三、加強趣味性。加強課堂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我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注重采用“講故事”的手段以提高文學趣味性。教學過程中,在介紹作家生平時,在講解詩詞歌賦中所用典故時,在解釋名句名言、成語俗語時,我都努力原汁原味地講述相關故事或者典故。用故事生動的情節、雋永的內涵,感染、啟發學員,以使他們深刻理解、掌握所授知識,并容易記牢。
“講故事”不但加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而且普及了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更使學員認識到,文學作品不是歷史,《三國演義》不等于《三國志》,“此曹操”不等于“彼曹操”,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歷史真實性和文學真實性的區別。
四、激勵學員讀寫結合。為了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我在教學過程中從保健的角度出發,引導學員養成常讀常寫的習慣。
為此,我列舉了宋代作品最豐的大詩人陸游。陸游85歲的高壽在古代是很少見的。他的長壽秘訣之一就是“讀書有味身忘老”“病中書卷作良醫”。他讀書一生,寫作一生,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我告訴學員,學習詩文、創作詩文,也是很好的大腦“健身操”,能延緩衰老。以此與學員共勉,并鼓勵引導學員勇敢創作。鼓勵之下,文學班有些學員將自己的作品拿來,要求幫忙修改。我會及時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有時還與學員當面研究如何改筆,相互交流,教學相長。幾年來,學員的作品紛紛見諸報端,頻頻得獎,我深感欣慰!
(摘編自《南通市老年教育優秀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