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周市宏盛幼兒園 陸曉倩
盧梭曾強調對不同的幼兒應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尤應注意幼兒個體差異,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不要強求一律。因材施教即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教育對象在各方面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措施,進行適當的教育,使其在自身基礎上獲得發展。
而教師在提供生活區活動材料之前,我們要充分考慮是否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邊豐富多樣的材質,是否精心過測算提供材料的數量,這樣確保投放材料的有效性,使幼兒的活動能夠有效順利地開展。
針對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于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在這個年齡段里,幼兒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所以我們在投放材料的時候就要注意幼兒現有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幼兒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因為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遺傳素質,都有千差萬別的環境影響和生活經驗,這就使每個孩子有其獨特的潛能和個性特征,只有因人施教才能使每個幼兒的獨特潛能、個性和能力獲得全面發展。另外,同是一個年齡班的幼兒,各自的發展水平和速度也不盡相同,教師就應根據幼兒的這種差異給予相應的教育。幼兒期身心發展迅速、可塑造性很大,是實施教育的黃金時期。
我曾經嘗試過投放一些喂小動物吃東西材料,鼓勵幼兒用勺子舀乒乓球,放入小動物口中。因為小班幼兒園喜歡模仿成人的動作,他們有爸爸媽媽喂自己吃飯的生活經驗,從而就會對此類游戲比較感興趣了。慢慢地,我就適當加一些不同種類的“食物”,比如小貓愛吃的小魚,小兔子愛吃的胡蘿卜,小猴愛吃的香蕉。這樣能力稍弱的孩子可以繼續用乒乓球喂小動物,能力強的孩子可以為小動物選擇相應的食物了。這樣孩子們就在相互游戲中認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了,能夠知道不同動物愛吃的東西,也初步有了分類的概念。這樣的游戲既能發展了幼兒手部的精細動作,還能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我選擇在中班的生活區里投放一些比較適合這個階段幼兒玩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了。也能使每個幼兒獲得與其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孩子到了大班階段就是一個小大人了,他們在游戲中表現出的獨立、自主、創意往往會讓你驚喜不已。他們通過每天的游戲,相互交流、合作,慢慢變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相對穩定的游戲伙伴。所以我也嘗試提供一些引導性的材料,來讓幼兒自由探索。像在科學區里投放實驗操作步驟的提示,通常我們在科學區中我們能夠經常看到材料上的隱性標志,老師經常會提供很多材料來讓有幼兒自主選擇,這些材料能對幼兒的發展起到自主學習的作用。在游戲中讓幼兒能夠自己看著圖譜進行游戲,這樣既鼓勵幼兒的動腦思考,也省去了老師重復知道的麻煩了。
就像我曾經在大班生活區投放了用毛線編織圍脖的的游戲,就像市面上賣的自動編織機一樣,孩子可以通過一個帶間隔齒的盒子上用繞毛線的方式編織圍脖,我只幫他們起個頭,然后把編織圍脖的方式變成了一首兒歌,孩子們根據兒歌的內容“繞過去”“翻過墻”的口令完成圍脖的編織。并把兒歌的圖片放在區域內,讓孩子自主學習,自主游戲。
可以說,只有具有引導性的材料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材料的引導性不是教師的語言指點,更不是教師代替幼兒操作,而是內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線索。因為引導性是體現活動教學的教育性的科學性的重要因素。
有趣的游戲就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要研究兒童,努力使活動游戲化、趣味化。有效的學習意味著兒童能獲得新經驗,能面臨問題和挑戰,能動員多種感官,能進行經驗的積累和重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是自主活動的,教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參與者。過去那種灌輸式、填鴨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會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讓幼兒主動學習,熱愛學習。那么如何能夠讓幼兒能在區域中主動地來學習呢,這就需要老師在游戲中創設恰當的情景了。所謂游戲情境就是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所創設的情節和環境。因為在區域活動指導中,要加強區域間的配合,滲透、相互促進。不同區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聯系起來,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保持活動的興趣。因為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
為幼兒選擇的教育內容具有等級性,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形成不同層次的游戲情境,適應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例如:我在大班的生活區中設計了“編織”的游戲,我幼兒提供粗細、質地不同的兩種“布條”,粗的,質地偏硬的布條比較容易編制,細且軟的布條比較適合當娃娃家的毯子。幼兒在編織的時候選適合自己的布條.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自由選擇粗細、質地不同的“布條”。比較粗且質地硬的紙板條讓幼兒來編織穿插比較容易大部分幼兒能夠完成。但對于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就沒有挑戰了,所以,我又投放了一些比較細又軟的布條,鼓勵他們來編織難度大的毯子了。幼兒們無論編織是“地墊”或是“毯子”,編完后都會送到巧手商店,供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前來挑選購買的。這樣就讓幼兒在游戲中有了成就感,也體驗到了工作的快樂。
區域活動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是幼兒自主學習的主要場所和幼兒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我在今后的生活區活動中,更加要以幼兒的個別探索發現為主積累生活經驗,進行個別觀察,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分析材料可調整的地方,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吸引更多的幼兒參與到探索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