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靖遠縣高灣鎮教育管理中心 齊德義
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時間來逐步形成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環境、校園綠化美化、班級布置、樓道布置、功能室布置這種物質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多年來形成的傳統、制度、校風、校訓、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精神風貌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定的各種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農村小學校園文化是指由農村小學全體師生在工作、生活中共同創造的、符合農村地域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適合農村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如教育和管理觀念、歷史傳統、行為規范、學術研究、活動開展、人際關系、風俗習慣、教育環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體現出來的學校校風。
校園文化包括:
①顯性的校園文化建設。
主要包括: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班級文化的建設、學術文化建設和活動文化建設等。
②隱性的校園文化建設。
主要包括: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學校精神內涵的打造、師生心靈的呵護、團隊價值觀的形成等。
一是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潤物無聲般的。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進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在農村廣袤的田地里,我門結合農村實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開發具有地域特點的校本課程,從艱苦樸素的教育開始,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有利于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形成。制度文化和輿論文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規范作用,我們可以用制度和輿論約束學生的行為,幫助他們調節矯正,逐步形成良好的作風和學風。
三是有利于學生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形成。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校集體為單位,展現的是學校的集體形象。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處理好個人和個人、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注意相互間的協作,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這種外在壓力可以促使個體之間形成友好互助的群體氛圍。
四是有利于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個性的形成。多彩的校園文化可以形成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性格特點,避免了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當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校園環境中時,會感到心情愉悅、放松,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優美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及創造美的能力,把學生逐漸塑造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讓學生真正懂得美的含義,從而把這些詞匯的內涵變成他們自覺的行為,使追求美、創造美成為他們生活的需要。
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如校園布局、校園建筑、配套設施、校園衛生等。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結合本校的實際,科學規劃,力爭做到綠化、美化、凈化、靜化。通過校園環境文化的打造,塑造師生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審美觀等精神文化的形成,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
制度是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圍繞培養“四有”新人這個核心,從全、細、實三個角度出發,制定全方位的、有章可循的、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度的建立營造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的管理模式,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
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健康有趣的校園活動,使學生勞逸結合,避免校園生活的單調泛味,充實的校園生活還有利于一些不良活動在校園滋生蔓延,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社團活動、實踐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特長的發掘,讓學生根據自身所好選擇相對應的校園社團和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形成愛好,繼而發展成為特長。培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輿論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有著積極的作用。強化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三風”建設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的關鍵,作為學校領導要提高自身素質,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作為教師要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在學生中的起到表率作用;作為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攻讀,立志成才。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健康的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演講比賽、唱紅歌、文明創建、校園廣播、手抄報比賽、黑板報比賽活動等,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
總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教育方針要求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工作中不可取少的主要內容,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將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是新形勢下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