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市七間房鄉梁溝小學 王耀宗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古人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幾千年傳承不衰,是因為其內容博大精深,教育意義深刻;語言經典,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基于此,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必將給學生呈現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刻的教育內涵,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拓展學生的讀寫素材,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1.經典誦讀研究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內容和千載難逢的誦讀時機,激發了學生對傳統經典誦讀的興趣,有利于把民族文化潛移默化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經典誦讀研究將中華傳統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融入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為我們進一步探索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3.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研究,必將豐富學生的讀寫資源,極大地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4.經典誦讀研究將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書香校園文化建設,助力打造書香學校。
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展經典誦讀研究的研究由來已久,1998年在全國中小學啟動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遍及29個省市的100萬孩子,受其影響的成年人超過500萬人,也有臺灣地區的“讀經”和東南亞地區、北美華人地區的“讀經”活動。目前,各地實驗區的國學經典誦讀研究都已初見成效,有的經驗已經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如石家莊市的“把經典名篇引入課堂研究”,玉林市的“校本課程開發:誦讀國學文化經典研究”,山東省的“小學語文閱讀中外經典,享受讀書樂趣”等。但上述研究對一些問題的解決還不太令人滿意:一是“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結合程度不夠;二是“經典誦讀”對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關注不夠。因此,我們提出了經典誦讀研究。
經典誦讀研究定位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促進小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研究,期望通過縮小研究范圍,改進操作手段,探索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促進小學生讀寫能力提高這樣一個點對點的專題定向研究,以較窄的操作層面,進行更高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性的研究。
1.通過經典誦讀活動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了解有關中華美德的故事和詩意盎然的中國文化。
2.通過閱讀美德故事加強禮儀規范,形成德學并行的良好風氣。
3.親子共同學習,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中促進親子關系。
4.深入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5.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加強愛國、愛民族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1.培養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
2.將經典誦讀課教學與低年級課外識字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并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詩文與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融合。
3.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優秀古詩文為誦讀內容,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符合學生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4.研究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如何進行經典誦讀。
5.研究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豐富學生寫作內容,拓展學生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影響。
1.通過學習省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吸收借鑒優秀成功的理論成果,為本經典誦讀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2.深入實驗班調查了解當前學生經典誦讀的現狀,找準經典誦讀研究的切入點,并作為基本數據與實驗后數據進行比較研究,提高經典誦讀研究的效果。
3.通過采取會課、實驗課、研討課、觀摩課等研究形式,有針對性地對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進行深層實質性研究,并總結出高效的誦讀實踐模式。
4.以經典誦讀研究實驗小組為基本單位,不斷嘗試不同的經典誦讀的內容及形式,通過對實驗班間的橫向比較以及縱向比較來研究,分析、論證、總結經典誦讀活動的經驗,探索出經典誦讀教學的新模式。
5.通過個案追蹤的研究方法對在實踐研究中摸索出學生喜歡的誦讀方式,并對好的誦讀教學模式進行歸納、總結、推廣。
1.做好活動的設計論證,對經典誦讀研究的可行性、理論意義、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論證。
2.加強學習,掌握理論,提升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3.細化經典誦讀活動方案:制定出每階段的目標要求、實驗步驟、具體措施。
4.動員所有任課教師圍繞經典誦讀研究內容開展經典誦讀研究,特別關注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研究,及時總結,發現好的經驗和做法相互借鑒和學習。
5.收集匯總研究數據、材料,科學分析、論證,詳細總結,撰寫活動總結,總結經驗。
學校圖書室藏書近兩萬冊,閱覽室寬敞明亮,閱讀氛圍濃厚;信息技術閱讀軟件平臺齊備,教學資源庫內容豐富,為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先進的物質保證,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勤于研究,善于總結,既有教學實踐能力,又具備科研能力,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研究經驗和能力,相信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指導下,定能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