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遠榮
(新疆省阿拉爾市十二團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1)
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對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所謂“新穎”,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的意料,能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上《花鐘》一課時,教師問:你見過花鐘嗎?想象一下,花鐘是怎樣的?學生隨即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還用手比劃著。花開了,教師改變了原文,都用了同一個動詞“開花了”。接著,教師就問學生:“每一種花都用同一個動詞‘開花了’,你喜歡嗎?”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不喜歡。”緊接著,教師就讓學生到課文中去尋找生動的句子,幫花兒改一改。這樣一來,學生迅速行動起來,積極開動腦筋,到文中去尋找答案。
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因此語文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通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而學習一些習作方法。還是《花鐘》這課,當學生在搶答花兒開放的時間的時候,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就說:“午時花在中午十二點左右開花”。教師馬上就提問:這里的“左右”兩個字能夠省略嗎?學生低下頭,若有所思。雖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上來,但經過老師的指點,孩子們還是能說:“不能省略。”在這一問一答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更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這種簡單機械的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要由“小步提問”變成“大步提問”,一節課要有1到2個大問題以引起學生大塊地活動。要給學生留下大塊的思考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可以提煉一個大問題:“為什么說西沙群島是富饒的?”這樣,問題的內涵就比較豐富,學生思維的空間就大一些,他們就能從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內容來說明,并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出自己的看法。
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識性的課文,當講到此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讀完課題之后,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也許會問:海底是什么樣的?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再來學習課文,就會比老師先提出問題,再來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效果會好得多。
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也是必需的。從教學過程來看,有效講授意味著教師能夠講解,有效指導。比如當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碰到了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此時,教師就應停下來,對字、詞的意思進行講解,從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
常言道:內因決定外因,只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想聽,愛聽,他才會主動地去聽,這樣學習的效率才會高。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教師想方設法創設課堂情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起來。有時,學生不愛聽課,從某種原因來講,是因為教師的講課不精彩,每堂課都是固定的模式,課堂氣氛呆板、枯燥,學生也就聽得昏昏欲睡了。而生動有趣的課堂,自然而然地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由自主地聽入了迷。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學會傾聽的重要性。其實,無論是實踐知識,還是理論知識,最直接的還是聽人講解而獲得的,并且是高效率的好辦法。所以,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這是很有道理的。但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在別的同學發言或教師講課時開小差,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新課改提倡的合作學習中,往往出現大家都嘰嘰喳喳地發言,而不注意聽別人發言的情況。在教學中,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傾聽,教師可以要求一個同學讀課文的時候,其他同學能夠拿著筆,認真聽他讀書,在他讀錯字,讀破句的地方淡淡的劃上一筆。等到他讀完后,再請其他學生來指出他閱讀中的錯誤,而不是老師一味地去糾正。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得好:“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身上那些意識的東西成為自覺意識到的東西,而學生通過不斷地向教師提供新鮮的經驗,提供能夠從本能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過來也擴大和拓展了教師自覺意識的領域。”事實證明,成功有效的教學在于教師和諧、開明、優質的工作,在于學生能從中獲取他人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