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保華
·策劃人語·
“專業社群”,是對“教研組”的再定義與再出發。它意味著,教研組已經超越了行政性的、物理性的存在,而走向專業性的、文化性的存在。
作為專業社群的教研組,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發展愿景。教研組是一個社群性組織,也是一個生長性團隊,有著共同的價值遵守和規則依循,有著共同的未來指向和前景規劃。而發展愿景的確立,既要基于所有組員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呈橫向的行政性使命傾向;又要基于每個組員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呈縱向的專業性訴求傾向,是兩者共同形成的經緯度坐標點。二是專業行為。教研組生活要有目標驅動、任務驅動、項目驅動、問題驅動或主題驅動,并得以生動、有序、有質地展開,呈現出廣泛的聯結、高階的結構和清晰的專業邊界。每一個組員要在序列化、結構化、目標化的專業共同體生活中,“亮”出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建設性意見、創意性實踐、可操作性工具,并在不斷地對話、討論、辨析、變構中,學習他人的觀察視角、思維方式、行動范式等,提取出普適的價值,并轉化為自己現實的教學生產力。三是組織文化。作為專業社群的教研組,開放、合作、共享,尊重、理解、悅納、融通,是其顯明的特質。但于教師而言,最為重要的還是“打開”,即打開自我設限的“城堡”,打開自己的教育理解,打開自己的課堂場景,打開自己的成長格局。在打開中,形成“為他者”的情懷,“同理心”的能力,“共享性”的意識。
本期獨家策劃,我們試圖在“思想視域”和“行動半徑”上尋求突破。邀請專家對作為專業社群的教研組的內涵、影響因素及基本策略進行分析;邀請教研員就教研組的組織架構、運行流程等進行探索;邀請基層校長就教研組的實踐范式、關鍵領域、文化建設等點位進行反思。
當然,作為專業社群的教研組,除了對“人”的觀照之外,心理環境的舒適度,成長環境的挑戰性,專業環境的進階感也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