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益青
小學科學教育離不開科學實驗,許多教學內容都需要在科學實驗中,由學生親自操作、親身體驗之后才能實現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學做”“做中學”日漸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學做”似乎脫離其目標,變成了“教中學”,雖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習,但卻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對此,結合陶行知理論,本文提出“教學做”在小學中年級科學實驗中的應用策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科學訓練,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經驗,形成科學價值觀。有鑒于小學科學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提升教學質量必須重視科學實驗,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體驗科學實驗的價值,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陶行知作為我國一代教育家曾經師從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識行之成”,這些“教學做”理念至今仍影響著我國教育界?!爸泻弦弧币簿统蔀槠渖罱逃碚摰闹匾M成部分。“教學做”即是指教學中要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將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親身體驗中探索知識,檢驗真理,進而改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知識學習到行為能力的升華,促進實踐能力提升。
具體到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做”幾乎成為小學實驗課教學教師的共識。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些許不足。
首先“教學做”實驗教學中應用模式較為僵化。例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許多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項目可以用多媒體、視頻等來代替,教師只需要根據實驗流程來講解知識即可。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對實驗教學停留在簡單的記憶中,并沒有激發學生參與的好奇心與興趣,直接影響科學素養的提升。
其次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過于被動,影響“教學做”成效。在小學階段科學實驗可以說是學生科學啟蒙,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有著很高的興趣。但是面對科學實驗時,教師都會將實驗流程等內容告訴學生,學生按照教師流程即可以完成實驗。這導致實驗中學生的主動性被極大地降低,影響其科學素養的發展。
小學科學的教育目標在于通過課程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提升學生探究精神與創新思維能力。在科學課程內容中也包含大量動手實踐內容,將“教學做”融入科學實驗教學,對于提升科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個方面應用策略。
“科學猜想”是開展科學實驗的基礎,也引導著科學實驗的進行。為切實落實“教學做”,激發學生動手欲望和能力,在教學中需要利用各種教育理論,為學生創設積極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了解實驗目的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猜想。由此奠定學生開展科學實驗的基礎,進而在一步步驗證猜想過程中完成科學實驗和知識的學習。
陶行知教育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知識是自主構建的過程。而科學實驗則需要由學生親自動手來完成,需要教師豐富實驗內容,鼓勵學生去動手實踐。首先為避免影響學生實驗積極性,教師可以在略微講解的基礎上,將科學實驗為學生演示一遍,讓學生學會操作要領;然后在實驗中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達到完善實驗要求,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中,教材只是簡單介紹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學生以前沒有見過,因此直接實驗操作難免存在困難。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一遍,要求學生按照動作要領進行操作。
可以說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的基礎。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儀器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相對較少。所以在“教學做”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開發與整合,積極組織各種實驗活動。尤其是在“自選實驗”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鼓勵他們采用多種探究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驗需求和興趣。另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具有一些科學實驗項目。例如學生放學回家后,可以種植、觀察植物;探索讓植物快速成長的秘密;或者每日記錄空氣、溫度等變化。借助這些生活科學實驗,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貫徹“教學做”理念,重點在于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體驗、去感悟、去理解才能深入了解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合理規劃時間,科學組織教學,通過積極教學情境的創設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最終實現科學實驗教學質量和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