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麗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本文結合小學勞技課堂的教學特色,淺析“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滲入。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著重學生獨立鉆研,著眼于思維和創造性培養的學習過程。陶行知先生說:“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激起他們的動手動腦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符合小學勞技新課改的要求。
《釘紐扣》一課中,先出示大屏幕,讓學生觀看兩幅圖片,找找有什么不同。原來一幅圖片中的衣服上缺了幾粒紐扣,引起學生的注意,決定給衣服重釘紐扣,引出本課課題。接著試想紐扣如何會掉?學生會紛紛給出不同答案:“紐扣沒釘牢,松了就掉了。”“釘紐扣的方法不對,導致紐扣沒釘好。”……激發了學生想了解如何釘紐扣的興趣。又如《泥碗》中,老師沒有從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泥碗,而是通過“搓泥丸”比賽導入新課。這樣使學生一方面自然地接觸泥碗所需材料,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心里打個問號,“搓泥丸”有什么用處?為什么要那么多的泥丸?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在小學勞技課堂中,老師往往會展示不同的成品給學生看,讓學生有個初步的了解,希望借此感染學生,觸動其心。展示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有的直接拿實物,有的通過網絡展示各種形態的作品,更有甚者,當場組合成范作,故作品琳瑯滿目,學生看得心里癢癢的,蠢蠢欲動。
《穿編》中,通過ppt 邀請同學們一同欣賞各種編織工藝品和生活用品,讓學生感受穿編的神奇。同時,經過一個小小的閉眼魔術,老師穿上穿編的披肩、戴上編織的帽子、配上編織的袋子,學生驚嘆不已,最后讓學生親自穿戴,直觀的體驗觸動著一顆想穿編的心。
《面具》這一課,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奇心重。我在展示作品時,利用學生喜歡的各種動物的頭像做面具,大象、猴子、喜羊羊、小兔子,生動形象。學生看得很是新穎,深深地被這些可愛的面具吸引。同時,我讓學生戴著我的作品,模仿這些動物,在班級走一圈,引起不小的騷動,學生頓時喜愛上這些面具,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研究它,想學會如何做面具。
《縫鞋套》一課中,設問:手縫時有幾種針法?每種針法有什么特點?用什么針法縫鞋套?通過一連串對針法的提問,使學生迫切地想了解針法的基本知識及運用,更想深入探究。又如《中國結——鞭炮結》中,一開始的提問:這些造型各異、色彩斑斕的飾物是什么?你在哪里見到過中國結?你了解中國結嗎?通過介紹中國結的由來、特點及其用途,激發學生對中國結的濃厚興趣,從而激起他們想學的欲望,無意中培育了學生探究的意識。
如《心鎖環》一課中,在教授橫桿的圓環和彎桿的圓環不同大小時,學生已有疑問,為什么大小不一樣?如果一定要有大小,為什么不是彎桿的圓環大?內凸也要比彎桿的圓環小?盡管老師有講解,但他們就是不理解。通過實踐,學生發現如果彎桿比橫桿的圓環大,那么“鎖環”就會斷開、不牢固。如果內凸大的話,就不能完成“解鎖”工作了,只有自己一步步地探索、思考,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的要點。《木蜻蜓》一課中,學生很好奇,為什么一根小棒和一塊木頭就能飛起。在制作過程中,原來木頭不是簡單的木頭,把木頭一分為二,作為蜻蜓的翅膀。在蜻蜓翅膀上首先要打孔,兩邊長短一樣;其次,最主要的還是要打磨蜻蜓的翅膀,并且在打磨時要薄厚均衡,否則就不能靈活地飛起來。在一次次實踐中探究,不斷地改進蜻蜓的翅膀,使木蜻蜓飛得更高。
某次《塑絲毽子》成品評價中:
作品1 一組學生,由于課上的準備不充分,塑料繩較少,最后的成品毽子上沒幾根塑絲,導致毽子踢不起來,耷拉在一邊,完成的課桌上比較干凈,多余的材料、工具都整理到小箱子中,學生分工比較明確。
作品2 另一組學生,課上準備充分,塑絲密而整齊,踢起來又穩又輕盈。但課桌上“雜毛叢生”,到處都是剪剩的余毛,剪刀亂放,狼藉一片。“善后工作”有些糟糕。
老師的評價如果從完成作品來看,肯定要表揚作品2 組,作品1 組最多給予良或合格。但是,如果只是單純地在作品完成的質量上就分三六九等的話,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是不公平的,這樣會抹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品1 盡管完成的質量稍遜但從團結協作、場地清潔、安全方面還是完成得極佳的,因此,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局限于作品上,應該全面地去考慮,學生的學習是綜合性,評價亦是如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探究。
所教《縫鞋套》一課,學生學會了縫鞋套的知識與技巧,但這些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縫鞋套只是一堂課的縮影,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根據手縫的技巧,衍生出很多東西,如靠墊、枕頭,手提包等,這些是我們平時就見得到的東西,學生可以在縫鞋套的技術上進行探究、改良、創新,重新再縫制靠墊、手提包等。這個過程,不需要老師再進一步的講解,學生自己摸索、探究就能得來,增強了他們探究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勞技課堂教學中合理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運用必要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主動地、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當然僅憑筆者的這些教學經驗遠遠不夠,希望能進一步深入地研究下去,不斷完善這種教學模式,讓小學勞技課堂發揮出更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