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寓知識、技能、方法、思想于一個統一教學過程中,是教學的重要課題。科學課具有以生活為邏輯起點、以科學探究為重要學習方式、開放性等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學的難度。如果教師只是注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學生就會跟在老師的后面跑,忙忙碌碌地死記硬背。聽老師講時還會,自己實行時就不會。所以,要使學生變書本知識為自己知識,作為教師就需要將學科知識通過教學設計轉化為教學知識,再通過教學實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
鉆研教材是教師備課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前提和關鍵。鉆研教材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并有效地使學生內化課本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必須要學會科學處理教材內容。教材的處理就是要讓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讓學生來適應教材水平。這一觀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將教材內容系統化、,結構化。而不是教師拿上一本書,一節一節地備課、上課、做做實驗。教師必須形成所講知識一定要讓學生掌握的意識。教學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掌握了多少。因此對教材的科學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1)取舍。即選取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不符合的則進行舍略講或者舍棄之(特別是選學內容)。
(2)增補。即利用各種手段從課外選一些精致的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素材,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
(3)拓展。即擴展或充實教材重點中表述不夠充分或例子不夠充足的地方。
(4)調序。即改變教材的原有陳述順序,使之有利于教學的展開或學生接受。
概念間具有明確包容關系的層次結構;概念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用適當的詞或詞組標注出來;不同層級概念間的縱橫聯系清楚、明確,并形成一些交叉點:縱向聯系說明概念間的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橫向聯系可以說明處于概念圖中同一層級水平的概念間的有意義聯系;而交叉關系則說明處于不同層級概念間的聯系。
(1)深化。即對教材內容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或文化底蘊進行深入開掘。深入一些挖掘淺顯的教材,使學習難度、學生學習興趣適當增加。
(2)易化。即深入淺出地轉化教材的難點,如可運用比喻法、類比法等,使深奧費解的知識淺顯化、簡單化。
(3)類化。即把一定類別的知識點歸到一起,從而放大知識的范圍,有助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簡化。即通過削枝葉突主干來簡潔化,簡明化紛繁復雜的知識,從而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增大記憶容量。簡化的辦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5)網化。即用氣泡圖等方法把教材內容組織成有層次的網絡機構,使學生形成整體觀念,清楚幾條線,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為學生掌握知識制定“導學法”和“導練法”,并對學生知識訓練的方向、重點、難點、程度、質量等進行指向,讓教學事半功倍。教師必須盡量將知識的傳授量和傳授時間減少,使掌握知識的操練和訓練量以及訓練時間增加。教師要力爭做到,不講則已,要講就要講透,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不要什么都講,這樣學生訓練的寶貴時間會被占用。為此,教師可以:
(1)據學生的興趣特征,對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創設情景,在新課的導入時,激發學生興趣,在認識過程中,鞏固遷移興趣,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形成能力。
(2)每節課需明確目的,突出重點,在關鍵性的問題上放上主要的教學力量。
(3)課堂教學的層次、結構和張弛節奏著重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先單一后綜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4)盡量實質性地聯系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盡量建立精煉恰當的序列,使課與課之間產生關系。這主要表現在知識的連貫與遷移,易錯易混淆問題的有計劃復習和糾正以及螺旋式的鞏固提高等等,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5)精心選擇、設計實驗練習材料,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
在以問題為中心的設計中,可以用一個問題一以貫之,伴隨著學生知識獲得的全過程,這一問題上就掛靠在課程知識上,為了促成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可以再配合其他一些小問題。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可以設計為問題,所有學習活動都來圍繞問題而展開。
“問題”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景,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想解決某件事情,但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基礎知識,不能馬上確定解決這一事情必需的一系列活動。因此,要解決問題,必須先學習一些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并非因為教材中規定才學習的。于是學習以: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基礎知識——最終解決問題為線索,順利展開。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是要提高學生作為公民的科學素養。提高科學素養不是追求對科學事實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對核心概念和科學思想的深刻領悟。因此,學生能否牢固地、準確地建立起反映科學思想的基本的科學核心概念體系,應當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對小學科學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因為學生科學核心概念是反映學科本質的、構成學科骨架的概念,它們的組合能夠反映小學科學基本面貌。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給學生的水為學科知識,而教師的一桶水是指教師不僅要有廣闊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要有寬廣的學科教學知識,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兩者的有機融合。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要做到精心處理教材、設計教學環節,科學的提出問題,采取得體的教學方法、適時疏導,幫助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以知識講方法,以方法取知識,就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達到內化課本知識和開發學生智力,最終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