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本質上是辦園理念的呈現和載體,體現幼兒園的辦學價值取向,而幼兒園課程園本化是推動課程改革的基礎,更是實現課程適宜性的關鍵所在。我們花園新村幼兒園結合常州市鐘樓區重點項目“童心童話”課程建設,緊跟“發展素質教育”的工作方向,以“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切入點,圍繞孩子,支持自主發展的主動性;圍繞課程,重新規劃,彰顯課程活動的價值性,立足園本特色,有效推進課程實施。
園長、副園長、骨干教師、教研組長以及一線教師組建了課程核心團隊,上下聯動,在2015年課程方案實施基礎上,對本園“童心童話”課程實施的現狀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重新做好課程的頂層設計,進行科學、系統的架構、整合與重組,確立班本化實施模式。在主題課程、表演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節日課程,挖掘幼兒多元智能,探索出特色教學新路,充分挖掘、拓展和利用教育資源,轉變幼兒、教師、家長參與課程游戲活動的理念與行為。
課程審議是教師從多個角度對預設活動進行調整和改進的契機,更是實施課程改革、提升課程質量的核心。我園重視課程審議,注重對教材基本理念的理解,更加重視對兒童的追隨和解讀。通過多種形式,增加了課程審議制度的執行力度,確保課程管理制度接地氣、有實效。
l課程“前”審議:采用小組審議與集體審議相結合,對班本主題組織的可實施性和生活性進行論證,每個活動都深入和嚴謹地思考如何給孩子最真的體驗,幼兒還可能會對什么產生興趣等,促進了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深入化。
l課程“中”審議:通過教師與團隊之間相互間提供主意、建議、難點、問題、線索和途徑等方式,挖掘課程中對于本園孩子更加有價值的部分,深入追蹤,讓孩子的思維活起來,呈現出更多“孩子的成果”。“基于經驗→拓展經驗→提升經驗”,促進課程實施的良性發展。
l課程“后”審議:建立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我們通過家長問卷調查、幼兒學期測查、幼兒成長檔案、各班幼兒發展情況抽查等形式,了解課程目標達成度,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調節功能。
在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在“童心童話”園本課程框架以及特色內容有機融合的基礎上,各班以中國童話故事為切入點,以幼兒的興趣點、年齡特征以及發展順序為核心,老師樹立起科學的課程觀,每個班級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以及不同故事的生發點,進行課程班本化建構,在搭建課程框架的過程中突出兒童本位,體現班本化特點。
各班根據多元的故事價值、豐富的故事情節、直觀的故事人物,挖掘相適應的教育元素,建構相適應的主題活動、節日課程、表演課程。例如在《九色鹿》班本課程故事中,孩子們不光圍繞九色鹿開展系列活動,同時借助這個故事初步了解中國神話故事體裁,從神話故事家園推薦節到神話故事觀影節,從親子道具背景制作到故事片段表演,最后以全體幼兒參與的中國神話故事聯展活動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學習的成果。
隨著孩子的腳步,讓孩子們在研究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適時地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支架,提供合適的操作材料,搭建交流的平臺。例如在《鐵杵磨針》故事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持之以恒”這個道理特別感興趣,班級開啟“21天堅持計劃”系列活動,將品質的學習緊密地與一日生活相結合。投放了電子鐘,讓幼兒記錄入園時間,做到堅持早起不遲到;利用成語點名環節,堅持每天學習新的成語;加強鍛煉,堅持每天在空余時間進行體能訓練。最后運用不同的記錄形式,將“21 天堅持計劃”的過程記錄下來,不僅能讓幼兒直觀地看到自己堅持的成果,也讓他們能從學習“堅持”中,體會快樂。
通過對故事主題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根據故事獨有的價值以及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社區資源、家長資源、園內環境資源、教師資源,將恰當的可利用的社區資源與家長資源納入課程中來。例如在常州市消防中心、紅梅公園、東坡公園、西贏里、梳篦博物館、常州博物館、武進博物館等地方,都能看到我們孩子正在結合課程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我園采取多種舉措為孩子搭建展示平臺,讓孩子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演繹自己的班本故事。以一年一度的“花幼童話節”為例,我們分兩個維度開展,所有的演出機會,都是均等面對每一個幼兒,讓他們敢于上舞臺,充分展示自己,樹立幼兒的信心,確保每一位花幼孩子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參與到每一個維度的活動中。
我們制定家園合作制度,定期召開年級家委會、各班家長會及各班多種形式的家園互動活動,家長、老師、孩子共同參與課程的建構,在課程開展過程中關注孩子潛力的挖掘與學習品質的養成,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不斷探索“家、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的特色活動和經驗,不斷擴大教育影響力和社會聲譽。
建構適合本園特色的班本課程是幼兒園課程適宜性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園在課程推進中將不斷理清思路,明晰方向,引領幼兒園在聚焦優勢,轉變視角中提升辦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