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永
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的科學實驗,擴大學生知識的廣度,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并增強學生的內在修養。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小學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后繼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前的小學科學課程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突出“講”的作用,而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通常以演示性實驗為主,學生缺少實際動手的機會,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時學生也不能將已學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能解決遇到的生活實際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多以語文、數學為主要課程來學習,卻將科學課程自覺不自覺地看成了實踐課程,無論是課時安排還是學科的考核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邊緣化情況,得不到教師、學生的重視。再加上教師對這門課程抱有相對輕松的教學心態,造成教師在備課、教學和實驗活動中都不能有效地進行,導致了科學課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造成學生不能夠在科學課堂上全心地投入,不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和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還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感性認知占據了學生思維活動的主要部分,因此在進行科學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實踐方法和觀察能力的指導,應該逐步積累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進而促進學生科學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水結冰了、冰融化了這些內容時,由于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通過生活實踐就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理解與認知。不難看出,通過生活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典型科學活動,提高學生對科學的懵懂認識,實現學生由“經驗認識”向“科學認識”的轉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水和水蒸氣》這一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就會提出:“將熱水放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過了一會兒,發現杯子的壁上有很多小水滴,為什么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做一做這個實驗,發現杯壁上確實有很多小水滴。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進行“水的水蒸氣實驗”,讓學生了解水由于受熱由液態向氣態轉化,當溫度降低時又凝結成水滴的變化,并通過觀察倒在杯子里的水和水蒸氣,認識到水的蒸發形成了水蒸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水和水蒸氣的認識。
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運用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科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講解了《種子變成了幼苗》單元后,學生已具備植物生長、繁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已初步具備粗淺的觀察能力。這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種植一些白菜、青菜、黃豆等植物,觀察這些植物的成長過程并記錄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到了這些植物的變化,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對事物本質進行挖掘和探究是我們科學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具有探究性的材料。第一節課:因材料的問題,學生得出“輕的物體沉,重的物體浮”的結論。第二節課:針對這種情況調整材料結構,學生在進一步的探究中,發現第一節課的結論錯了。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經歷分析歸納、問題反思、調整新實踐、得出新結論的過程,不知不覺中鍛煉了思維深刻性的品質。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所選用的教學方式應該達到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效果的要求。同時,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應該督促學生養成科學的習慣,多接觸教科書以外的刊物,逐步積累科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