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婷
小學科學這一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基礎性,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基于學科特質,小學教師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中,也應致力于核心素養的滲透等,以此來展現學科價值,將新課改的要求落到實處。基于此,本文將針對科學課和核心素養的融合對策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在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核心,使得核心素養受到關注,成為課堂的焦點之一。因此,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身為一名小學教師,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中,也應致力于核心素養的滲透,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素質等,使得學生收獲更多,將學科的價值和效用全方位地展現出來。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成為在教育領域中非常熱點的詞匯。所謂的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當中逐漸形成的、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是學生在學習中最為關鍵和主要的素養。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也應對此引起重視,為學生的全面和綜合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而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科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是教師在開展培養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比如,結合學科特質、內涵,可以將科學素養劃分成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學會學習、科學精神、人文底蘊等多個方面,這些因素都是學生在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和重視的要點。
在科學核心素養當中,科學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所謂科學精神就是指,學生在理解、學會、運用科學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表現、思維方式、價值標準等,其中主要包含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理性思維等,是學生全面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因此,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教師也應精心為學生設置一些探究活動,促使學生的科學精神在這其中得到生成,將學科價值展現出來。
例如,在講解《做一名小科學家》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借助一幅鸚鵡的圖片進行知識導入,先展現出一只紙鸚鵡,嘗試著讓紙鸚鵡立在鉛筆上,但是在嘗試兩到三次之后依舊失敗。在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問題呢?為什么鸚鵡會掉落下來呢?在掉落的過程中鸚鵡的哪個部分先著地?”等,使得學生投入到熱烈的探究當中,那么怎樣才能將紙鸚鵡立在筆上呢?學生集思廣益,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探究,促使學生在這其中樹立起科學精神,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只有讓學生借助這樣的方式,才能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自主、獨立等,使得學生親身獲取到知識,促使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增強。而學習能力在科學核心素養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也應結合多種方法和路徑,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將學科的效用展現出來。
例如,在講解《食物的消化》這一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為后續自主學習的實現打下基礎;而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趣味的探究活動:“吃后的小餅干去哪兒了?”讓學生結合之前學習的知識,將餅干吃掉過后在體內的消化路線畫出來,使得學生在這其中實現知識的鞏固,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增強自學趣味,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在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創新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從適應挑戰、問題解決、日常活動當中入手,促使學生本身行為表現、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生成。在這其中主要包含技術應用、問題解決、勞動意識等,是教師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基本點。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綜合科研活動,促使學生實踐創新的實現,使得核心素養的培養達成。
例如,在開展“生命物體是怎樣延續后代”這一課題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投入到實踐活動當中,比如社區中的寵物調查、校園中的植物調查、飼養園中的動物調查等等,促使學生在這其中強化各種能力,促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將核心素養的導向性展現出來。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素養中,科學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速度較快,小學科學教師在此方面也應發揮好效用。因此,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師也應對此方面加以重視,促使學生科學思維的生成。
例如,在科學教學當中,往往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實驗。在實驗的開展當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流程等,使得學生在這其中思維始終活躍,實現對其科學思維的培養,實現核心素養和科學教學的結合。
綜上所述,在當前,核心素養的滲透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中,結合科學學科的特質,教師也應將核心素養的滲透作為目標,在這其中引導探究、啟發思維等,使得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究意識、科學素養、責任擔當等得到真正的生成,推動其朝著更加綜合和多元的方向發展,真正地實現核心素養和科學課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