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三幼兒園 張會全
對于幼兒階段的教育來講,幼兒習慣的養成在分類上可以分為三大種:第一,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衛生習慣、進餐禮儀、作息時間的規律性、生活獨立性等等;第二,端正的學習習慣,如學習態度端正、書寫習慣、勤學好問、積極發言、愛思考等等;第三,高尚的行為習慣,如尊師重道、勇敢誠實、樂觀向上、懂禮貌講文明、友善與他人交往、尊重同學等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是在幼兒階段必須要進行培養的,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讓幼兒感受文化的熏陶,逐漸形成新時代的核心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如下:
對于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教師要從幼兒實際的生活出發。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生活中很多的經歷或者事件都會對幼兒的習慣養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何才能借助生活中的這些因素對幼兒進行教育呢?
第一,教師為幼兒設置特定的情景,如衛生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開展“小手真干凈”的活動,為幼兒講解不講衛生帶來的后果以及講衛生的益處,這樣能讓幼兒自覺地養成愛干凈的習慣。
第二,讓幼兒通過“任務”式的活動進行學習,如獨立性的培養,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整理書包或者被子,讓幼兒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對成長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監督幼兒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幼兒就會逐漸形成生活的獨立性。
第三,為幼兒設定合理的約束規范,如在作息時間觀念培養上,要讓幼兒早睡早起,早晨起來自己洗漱、穿衣;在用餐禮儀上,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吃飯時都要告知幼兒浪費糧食可恥,而且要吃多少拿多少,這樣的“約束式”教育對于幼兒的行為養成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幼兒階段的孩子對于很多的行為都有很強的學習性。從實際的情況分析,對于幼兒的教育,教師和家長必須要認識到引導、鼓勵對于幼兒成長及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行為教育的力量在教育價值上,既是潛移默化的,也是無窮盡的;在實際的幼兒教育過程中,榜樣對幼兒有重要影響,是無窮的。因此,教師與家長都要與幼兒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一方面,教師與家長要為幼兒樹立起良好的模范榜樣,借助自己的行為舉止引導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如:在敬老愛幼上,坐公交車主動給老人讓座,分零食時要懂得分享,積極與小伙伴共同享受;幼兒犯錯誤時,教師與家長不要一味地對幼兒進行批評,要注重鼓勵幼兒勇敢地承認錯誤,積極引導幼兒對錯誤進行改正;與人交往時,教師與家長要積極鼓勵幼兒主動與他人交往,與人相見說“您好”,向人詢問說“請問”,麻煩別人說“打擾”等。這些行為教育對于幼兒以后的成長發展都具有很好的影響。在行為教育上,家長與教師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榜樣。教師與家長的日常行為必須要保證準確,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修養,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言行舉止的端正性,為幼兒創建一個良好習慣培養的教育環境,確保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第二,注重家校合作化教學。學校與家長單方面的教育幾乎都具有缺陷性,只有實現家校的有效結合,教師與家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情況,進而實現針對性教學。家長與學校加強聯系的密切性,實現信息互換與共享,無論是教育方式還是成功典范,讓更多教師與家長形成多元化的幼兒教學方式。第三,創建環境,提升幼兒的主動性。幼兒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核心。學校或者是家長可以為幼兒設置小信箱性質的學習渠道,讓幼兒對不懂得的行為或者問題向教師與家長提問,教師與家長對幼兒的困惑進行答疑,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幼兒階段的孩子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其習慣培養的核心內容。剛剛接觸到知識學習時,幼兒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與家長必須要牢牢把握好這一關鍵環節,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寫字習慣的培養上,筆畫的學習是幼兒寫好字的基本保障。最先培養的就是幼兒握筆的姿勢,讓幼兒學會如何握筆;然后再讓幼兒進行簡單的筆畫學習,逐漸為幼兒傳授一些寫字的技巧,為幼兒創造訓練的機會。久而久之,幼兒就養成了良好的寫字習慣。再如:問題意識的培養,很多的幼兒在學習時肯定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教師與家長要鼓勵幼兒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提問,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可以成為幼兒答疑的主要詢問對象。在課堂上,教師要設置回答獎勵,鼓勵幼兒對提問的問題積極回答,哪怕是出錯也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想法,這樣不僅僅可以讓幼兒逐漸產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拓展幼兒自己的想象性思維,等等。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需要教師與家長的通力配合,也需要幼兒自身的努力。從幼兒的行為、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發,注重對細節的掌握,讓幼兒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循序漸進,滿足幼兒學習成長的各種需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以上論述僅為個人淺見,對于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探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期望各位教師與家長積極探索,為幼兒的成長創建更科學和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