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 沈茜
當前的教育領域穩步發展,課程不斷改革,建構主義、探究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理念或學習方式得到了教育研究人員的重視,層出不窮的新教學思想正對啟發式教學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有的數學教育者認為啟發式教學早已過時,沒有什么價值,不適合當今社會的數學教學模式而對其棄之不用;有的數學教育者則認為啟發式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或規范性的實施方案,不易在數學教學中實施而將它“束之高閣”;也有些人認為數學啟發式教學耗時過多、浪費課堂時間、效率低,故極少使用;還有人認為數學啟發式教學只有優秀教師、資深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其功用,而一般教師、新教師則常因水平不夠,在嘗試運用數學啟發式教學模式時,會陷入“有啟無發”的窘境,等等。
應用數學啟發式教學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認識到自己不再是提供知識和正確答案的唯一來源,并且要將這一觀點植入學生的觀念中。在課堂中圍繞某一主題積極組織啟發學生思維的討論時,要引導在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中,掌握科學知識,懂得如何分析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具體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落實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后,要使啟發式教學真正發揮效用,就留給學生恰當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應為了所謂的“高效”急于找學生回答或者自己給出預設的答案,這樣將大大降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啟發式教學嚴重失效。比如,在講授“間隔排列”中,探究間隔排列物體的數量關系時,讓學生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和同學交流說說有什么發現。先一起來說一說他們的數量:

白兔(10)只蘿卜(9)個木樁(11)根柵欄(10)塊木夾(8)個手絹(7)塊
全班交流:白兔比蘿卜多1,蘿卜比白兔少1。
木樁比籬笆多1,籬笆比木樁少1。
木夾比手帕多1,手帕比木夾少1。
小結:兩種物體的數量相差1。
此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相差1?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逐步引導學生把一只白兔和一個蘿卜看成一個整體。圈一圈,看最后余下的是什么?(白兔)
小結:把一只白兔和一個蘿卜看成一組圈一圈,最后余下了一只白兔,所以白兔比蘿卜多1。研究木樁和籬笆、木夾和手帕時,則啟發學生模仿白兔和蘿卜自己說一說。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采取啟發式教學時,不只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除了對學生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還應重視讓學生在自己的獨立思考中,分析、解決問題,避免出現不僅沒達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反而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的弊端。因而,教師在對學生采用啟發式教學時,切記讓學生學會“獨立”,鼓勵學會他們自己探究、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做一定的要求,問題不能過于簡單,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否則會使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從而不愿思考。當然,問題也不宜過難,因為難度過高的題目會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覺得自己肯定想不出,干脆選擇放棄。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啟發式教學時,設置合理難易程度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進行啟發式教學時需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剖析,如抽絲剝繭般讓學生逐漸掌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比如在講授“畫線段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先出示圖形:
男生:△△△△△△
女生:△△△△
讓學生思考怎樣使這兩部分數量同樣多?
接著出示線段圖:

提問這是什么?這樣的線段圖看見過嗎?怎樣使男女生的數量同樣多呢?以此來啟發學生,要使兩個數量同樣多,可以把多的去掉,或者把少的補上,還可以移動相差量的一半。這樣有利于在例題的講解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思考。
像這樣有條理地逐層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并了解所學知識,幫助學生透徹地分析數量關系以及掌握解題的思路。
備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以往的課堂教學經驗預設什么時候啟發,如何啟發。比如在“畫線段圖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這個問題和之前學習過的問題的不同,在于這道題中丁丁、李明兩人的少兒期刊的本數都不知道。在尋求解題方法時,根據以往經驗可以預設到有的學生能夠直接說用算式來解答。
總而言之,數學啟發式教學對于當今的數學教育教學來說仍是十分重要的,如今受到了沖擊,我們更不應放棄該教學模式,而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其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