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羅 恒
為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學校和班主任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班主任了解學生個性和內心世界,全面地認識學生,針對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特點、不同性別、不同智力發育水平的學生開展“個性化教育”,是新時代的育人要求。
狹義的班級活動是在班主任的組織和領導下,為實現班級教育目標而進行的除課表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1]通過班級活動來教育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特點,也是班主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盡可能多地組織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并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如果一個班主任能在學科教學之余將“活動”放在首位,力求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最真實的自己,那么,這樣的班級應該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真正成長為目標的集體,我們可以稱之為“活動班級”。
作為“活動班級”的班主任,應該具有以下特征:確切地了解活動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能主動策劃利于學生全面成長和全體學生成長的活動;能看到學生的個性,并能引領其個性化發展。
班主任是學生的主要精神關懷者。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班主任要關心學生精神生活的豐富,關心學生生命價值的實現。帶班實踐中,筆者以對學生的立體式解讀為前提,鼓勵學生發揮特長,自主選擇發展的群體、個人小課題研究、自主選擇的展示方式、個性賦權與評價等途徑,將班級的活力發揮了出來,讓“活動班級”真正因活動而活躍起來,也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展現了積極能動的教育效果。
作為班主任,了解和關愛學生是班級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了解學生,不僅要從以前的老師那里了解學生,更應該從父母和同學那里了解學生;了解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內心困惑;了解學生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了解其家庭情況。每一個學生都生存在特定的家庭以及群體中,所以,只有全面了解了學生,才能走近學生,也才能真正制訂出學生發展的引領規劃,也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內心的原動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
學生社團是學生以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特長、信念或自身需要為基礎,自發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學生志愿型群眾團體,它不同于學校行政性組織,是相同愛好的學生個性發展的樂園。社團并不是隨意組建的,對于一個有想法的班主任,他一定會在班級學生成立學生社團后對,其進行社團運行的方法指導,并在活動中加以引導。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組合,形成個性化發展的團隊。在社團活動中,學生根據小團隊需求自主策劃活動,他們自己組織、自我管理并在活動之后有效反饋。社團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執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策劃活動能力及自我反思的能力,還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豐富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內容及品質。
小課題研究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甚至會讓學生找到一生發展的方向,正如我們小課題研究組的口號:“我愛好,我深入,我研究,我成長。小專題助我實現夢想。”
小課題研究以問題為切入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并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研討、實地考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解決問題。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教育中,小課題意義非凡。在這個課題研究項目推進中,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研究個人的個性課題,也可以根據學校、班級及學生成長需要制定統一活動背景下的大主題,學生根據大的主題再來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筆者任教的班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化研究課題,這是他們自主決定的。這樣主題廣泛的研究課題利于發展個人愛好,形成個性化學習的特色。而針對一個大課題的研究,學生們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但又不完全相同,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一定意義上說,課題研究也是個性化學習的有效載體。
在“活動班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通過一次次活動來呈現的。因為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活動,所以活動的展示方式也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和研究所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集體匯報、現場演示、文字記錄、錄音傳遞、思維導圖展示、美篇呈現、手抄報或電子小報等展示方式展示。比如在“尋找年味”的活動中,有的學生用美篇呈現研究結果,有的學生用手抄報或者日記展示所得。個性化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豐富了展示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讓不同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呈現個性成長的最佳展示方式。
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才能充滿成長的氣息。班級是學生的,班級的管理也需要放手讓學生參與。班級小崗位建設是學生直接參與班級管理的平臺,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意識,還能提高他們的責任感,讓不同的學生參與不同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崗位教育中,我們不僅承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關注個體差異,而且指導學生根據個人特點及崗位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并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如對那些從未擔任過干部的學生,筆者會手把手地指導,使其感受到只要有愛心、有責任心就可以做好崗位工作;而對于一些在崗位工作中輪換下來的“小干部”,我則引導其到要求較高的崗位工作,激發他們繼續努力的愿望,同時還要求他們承擔起崗位指導的責任,幫助新接崗的同學做好工作。每個學生通過崗位鍛煉,實現在原有基礎上個性和特長的發展。班主任堅持學生立場,通過崗位的賦權體驗,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個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教育的老師。許多家長都是懷著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對孩子進行教育,但由于缺乏科學專業的育兒方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存在著錯誤觀念和盲目行為,從而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有的還阻礙了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班主任可以成立班級“家長課堂”,通過線下的小型“交流會”或者線上的微信群、打卡群等方式,持續性地共讀家庭教育專著、分享家庭教育案例、開設家庭教育講堂,實現家校共育。班主任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和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知識,在關注學生心理、指導親子溝通、幫助青春期孩子與父母同伴交流、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家長看到全面的孩子,讓家長看到發展中的孩子,讓家長理解個性化的孩子。只有家長和教師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看到不同的孩子,看到孩子不同的個性,他們的發展才能有更廣闊的舞臺和可能。所以,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引導家長成為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支持者和幫助者。
班主任引領著班集體建設方向,是學生和家長心中的“重要他人”,一個班級發展如何,班級學生的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個性化發展成效,與班主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活動班級”需要班主任用各種主題的活動帶動班級學生向前發展,并在活動中發現個性,成就個體的個性化成長。班主任還要學會借力家長和社會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