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云
個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追求人的自由和諧發展。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實施個性化教育,首先應該對個性化教育有正確的認識:一是個性化教育不同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注重從教的角度出發,而忽略了學。學生不僅是受教體還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因此,在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二是個性化教育不同于“個人主義”。個性化教育的目標要著眼于未來,為學生的長久發展而努力。三是個性化教育不同于“一對一”。“一對一”承認學習主體的差異性,但實際上只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個性化教育中的個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如辦學個性化、教育內容個性化、教學方法個性化、教學形式個性化等。四是個性化教育不等于摒棄共性。不管人才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如何發展,都不能否定個性中的共性,如人類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堅持的信仰等。另外,個性化教育還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則,教育公平體現教育民主思想,要保障學習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每個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展,這也體現了個性化教育中存在的共性。
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實現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尊重、理解學生。開學初,筆者就通過家長訪談和與學生聊天等方式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利用信息調查表初步掌握學生的興趣、特長、性格特點;借助心理普查、情緒鑒定等測試收集學生個性特點的相關資料。以上活動不管是表象溝通還是內在探究,筆者只有一個希望,就是看到一個真實的個體。
家庭教育在孩子獨立性、自強、自律等品質的培養方面非常重要,家庭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個性發展。教育并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種人”,好學生也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改變觀念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前提。我們要能夠包容一個不符合我們固有想法的孩子的出現,要用極大的寬容度和承受力來保護孩子的個性不被壓制、自信不被打擊。在家?;顒又?,班主任要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探討,有探討才有收獲。另外,在各項班級活動中,班主任應主動邀請家長參與,讓他們發現孩子的另一面。
個性化教育要從尊重學生出發,以尊重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從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引導學生從感興趣逐步過渡到深入了解。入學初期,筆者在班上開展了認知大學的一些活動:邀請已經升入大學的學長學姐們來分享大學生活,激起學生對大學的向往;踏上那片向往的熱土——組織參觀大學校園;另外切合所學專業開展了專業認識教育活動,主要有邀請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員進班講座、參觀建筑企業、閱讀專業知識書籍等。以上活動通過不同角色、不同平臺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班主任帶領學生建設和諧而充滿活力的班級文化,有利于學生形成新思路、萌發新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在班級管理中,把思想教育常規滲透在“超越自我”為主題的班級文化建設中,主要通過好書推薦、美化圖書角等活動建設班級圖書角,書香潤德的同時利用不同類型的書籍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其進一步認識自我。另外,筆者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制作名言牌,營造班級文化氛圍激勵學生。
在傳統的“劃一”教育中,我們總是告訴學生目的地在哪兒,希望學生可以按照給定的線路和指示牌最快到達。在此過程中學生缺失了主動權和選擇權,又談何個性發展?但如果我們給學生的是一張平面圖,學生需要查找自己要到達的目的地在哪兒、自己身處何處、如何選擇發展路徑……給學生個人職業夢想規劃,指導學生設計階段目標、制訂計劃、展示職業夢想等一系列環節來自主設計人生。該活動以職業夢想為主題,啟發學生的心智,讓學生在認識自己潛能的基礎上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同時激發學生潛能,讓他們進一步認識自身的價值,發展自我。
創新與個性化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個性發展的核心。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作為學生個性發展的第一課堂,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實現創新的廣度,真正的個性化教育要實現學生的自由發展。班主任應積極開發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筆者開展的活動主要有素質拓展、團體心理輔導、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等。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睂€性化教育理念應用于德育工作的實踐管理,開展持續有效的德育活動,有助于走進學生心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啟發學生心智,挖掘潛在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