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嬌
2019 年6 月12 日上午,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的一片田地里,1000 多名學生正在忙著栽種青菜、菠菜、胡蘿卜、空心菜……芒種時分正是播種時節,翻土、刨溝、澆水……孩子們的動作雖然生澀,卻勁頭十足,被太陽曬得紅撲撲的小臉上充溢著汗水與歡笑。
這是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五一學堂”新勞動教育開耕儀式上發生的一幕。在開耕儀式上,校長朱焱面對臺下坐著的學生語重心長地說:“我要送給孩子們三粒種子。第一粒種子叫作敬畏自然,只有敬畏自然,敬畏規則,你們才能健康自由地長大;第二粒種子叫作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就能長得更健康,學得更愉快;第三粒種子叫作擁抱自然,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學習,你們必須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勞動,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方能體會勞動的光榮與美麗。”
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有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技術素養)、勞動思維(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等7 個方面。”朱焱說,“我們開發建設農業教育基地,就是要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018 年11 月1 日,學校與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簽署協議,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承租220 畝土地,合同期限為25 年。隨后,學校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聘請專家實地考察農場,進行規劃設計。經過努力,如今的農業教育基地里有池塘、有草地、有農田、有大棚,包括班級實踐創意區、農業科技展示區、校際協作交流區、農園教學服務區、自然生態觀察園、體驗展示廣場等,給予了孩子們充分施展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農場的作用,并不僅僅是讓學生體驗農活兒,學校希望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農場的建設中來,真正了解勞動的意義。全校157 個班級每班都分配到一壟地,學生自己給這一壟“責任田”命名,并按照時令種植農作物。雖然學校聘請了專人看護,但農場每周都有師生值班照看,每個孩子都必須根據班級制定的種植計劃加入勞動中去,也可以由家長帶著一起勞動。
“我們還要將學生的勞動成果充分利用起來。”朱焱告訴記者,“學生參與種植的蔬菜,學校食堂統一回購,做菜給孩子們吃;培育的花卉,可以運回裝飾校園、美化教室,也會在教師節的時候做成花束送給教師。”
令朱焱倍感欣慰的是,在“五一學堂”開耕儀式上,學生對下地勞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當時已是初夏,正午太陽火辣辣地照射在農場上。朱焱和現場的教師們一度擔心孩子們怕熱怕曬,產生抵觸情緒,但孩子們開心的笑臉回答了一切。
“種地真不容易,苗和苗之間的距離要均衡,每一個程序都有講究。”四(2)班學生胡晟榮一邊澆水一邊對記者說,“以前老師在課堂上也講過關于種莊稼的知識,但都記不得,不像這次邊種菜邊聽講,記得特別牢。”
勞動教育的開展,并不總是在農場里。更多的時候,它發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的片段中,發生在熟悉的校園里。
在學校圖藝樓的一樓,有一間人氣頗高的功能室。走進這間教室,看不到熟悉的講桌、課桌,取而代之的是兩排歐式風格的櫥柜,柜面上整齊地擺放著烤箱、微波爐等設備,柜子里則裝有各種餐具、鍋具。更讓人叫絕的是,在櫥柜的對面,擺放著六組歐式桌椅,桌面上鋪著整潔的臺布,上置四套整齊的餐具,中間有一個漂亮的花瓶。身處其中,感覺置身一家西餐廳。這就是金陵中學的西點烘焙教室。每一個對烹飪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這里學習專業的西點制作技藝。
“其實,我們的烘焙教室開設不過半年,但是這門課的受歡迎程度超過我們的想象,國際部總共才500 多名學生,但已經有100 多人參加過烘焙課程。”學校國際部副主任孫英杰說“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師資能力,讓孩子們體驗到更好的廚藝培訓。”
享受美食并非只是國際部才有的“專利”從2016 年起,每年12 月,學校都會舉辦美食節。每一個班級擁有一個攤位,展示全班同學的智慧與成果。不要以為這僅僅是食品展覽,為了達到理想效果,學生很早之前就需要合作,完成方案策劃、預算、購置材料、制作廣告、借租設備、現場烹飪等多個環節,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獲得了寶貴的生活體驗,磨煉了意志和耐心。
除了烹飪,園藝、家政、手工、非遺等活動在學校也是開展得有聲有色。小學少先隊部還組織各年級成立了“校園勞動合作社”,引導學生在合作社中自我管理、合作交流,自主參與校園衛生保潔、校園種植、食堂執勤、班務整理、室內裝飾等勞動實踐。
學校大隊輔導員朱琦娜介紹,學校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特點,設計了不同的勞動項目比如,低年級孩子自理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們就組織全年級學生開展整理書包比賽、收拾抽屜比賽;中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增強,教師們就鼓勵孩子們認領“楓樹寶寶”,每個班在學校的空地上種植一棵楓樹,伴隨著大家一起長大;高年級的孩子是小學部的“大哥哥大姐姐”,教師們就將管理食堂秩序的任務交給他們,每天每個班級出一個“文明監督員”,與教師們一起維持用餐秩序。
穿越南京街巷,用腳步丈量70 年的南京歷史變遷,這是學校小學部三年級學生在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收到的一份特殊禮物。全年級342 名“小精靈”5 人一組,拿著地圖走出校門,第一次在沒有父母陪伴下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
身著清爽的藍粉色T 恤、肩背清一色的雙肩包,再帶上學校給每個小組配置的裝備,孩子們興致滿滿踏上了旅程。他們要完成的第一個任務是“舌尖上的南京”。孩子們要坐公交車抵達老門東景區,了解瞻園面館的梅花糕制作工藝,購買、品嘗后現場采訪路人,詢問他們對于南京美食的印象。第二個任務是“歷史銘記”。孩子們需要前往甕城參觀古代軍事防衛設施,并拍攝視頻。第三個任務是“歷史古跡”。孩子們要抵達雞鳴寺城墻景區,找到刻有字跡的磚塊,了解設計格局。第四個任務則是“紅色記憶”。孩子們要乘坐地鐵4 號線到南京博物館,了解南京更多的古老故事。
學校小學部部長龐潔告訴記者,“10 歲生日穿越南京”是學校小學部的特色活動之一,其目的就是在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家鄉的同時,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這種活動對于大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對于只有10 歲的三年級小娃娃來說就不容易了。比如他們每一組都會分得少量經費,必須學會如何合理使用;必須根據地圖設計路線圖,科學的路線圖能夠事半功倍;以往活動的時候,還需要他們搭帳篷,這也是一項技術活兒。”龐潔說,“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在與同伴合作、與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感悟生活的內涵,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處處可見勞動教育的素材,也正因此,勞動教育容易顯得隨意而散亂。”校長朱焱說,“學校采取的做法是:以統整的思維,融通課內與課外、家庭與社會的多種資源,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探究、實踐實驗、協作分享等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合作制定方案、記錄過程、參加交流,把觀察、閱讀、數據采集、資料檢索、研究設計、作品創作、勞動作業、溝通協作、創新創造等融為一體,并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破除思維的桎梏,體悟勞動的價值。”
就以“一畝三分地”為例,它不但是學生種植栽培的場所,更是進行觀察探究的場所。每個班級負責200 至400 平方米的田地,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要自主選擇種植品種,學習種植方法,靠自己的本領獲得豐收。
而早在“一畝三分地”啟動之前,高中部的學生已經有了成熟的“學農”實踐項目。高一學生在浦口學農基地,不但參加除草、松土、采摘、陶藝等項目學習,年級組還設計了“農村社會項目調查”,學生們在村口地頭、農戶家中與農民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撰寫研究報告,在年級組里進行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們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的過程,是一個讓孩子更富有創造力的過程。”朱焱說。